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策略

发表时间:2021/2/19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10期   作者:张静
[导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策略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方向,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最大程度提升学习效果,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成效和质量,为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做好一定的铺垫。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策略

        张 静 (德阳市实验小学校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策略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方向,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最大程度提升学习效果,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成效和质量,为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做好一定的铺垫。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0-031-01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以学生作为研究素材,将学生的特点作为教学研究的首要对象,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和家庭环境等多个角度入手,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引起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不同年龄层的教学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教师说什么就学什么,但很多学生由于性格、学习风格,还有承受范围、接受程度、集中力的不同会出现同一种教学模式,一个教师导致每个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结果都不同,有些学生甚至出现疲态,丝毫不感兴趣。现在学生的个性都非常明显,也会早熟一些,一旦出现反抗的情绪就很难再拉回来,需要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还有学生平日里展现出的特质进行区分。面对不同特质的学生需要调成学生喜欢的教学氛围和模式,当教师与学生的风格匹配度有一定的契合学生才能对此提起兴趣,才会集中精神力与教师呼应,达成预期的效果,对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1.比如较低年级的学生精神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来说非常短暂而且又异常活跃,精力旺盛,甚至还会哭闹,不管是教学还是在学校生活上都需要细心的引导。因此,教师教授课程时大多数以小游戏的方式进行,既满足学生的喜好,又能将学生的集中力进行延长,学到更多知识。
        2.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来说已经变长,也能做一些有组织、有规律性的事情,也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能更好地处理教师的指导,接受的知识面也相对变广。所以教师没有必要一定要以小游戏的方式在玩闹中学习,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从担任不同的角色中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还有道理,还可以让学生徜徉在无限的想象里,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
        3.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想法已经成熟,教师可以和其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培养学习习惯、技巧、方法,还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看一些课外书的习惯,不要只局限于教材里的文章。不约束学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敢地探索不同的知识。



        二、分析学生层次,科学设置课程
  学生基础各有不同,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如果能充分进行摸底调查,对学生分类别编组,进行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授课,其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分层次授课主要分为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授课。在分层次教学前,需参考对学生的摸底调查,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分组之后,在了解学生的共同点后还需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要对后进生多辅导、多提问、多启发以及多练习,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兴趣;可以让学有余力、思维灵敏的学生试着解决部分有较高难度,富有思考性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较高的题目,以使其能力更上一层楼。在教学形式上要将分组讨论、个别指导以及集体教学相结合,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共同参与
  学生的兴趣所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动力,如果出现学生不喜欢读教材或者学生不愿意学习的状况,要避免使用强制手段甚至是压制手段,避免动不动就让学生找家长,避免对学生实施惩罚行为。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尊重,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要让学生在学好功课的基础上可以兼顾自身的爱好。例如,对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这项任务时,给予学生自由活动时间的奖励,让学生能够实现双向满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层教学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些学生甚至痴迷于阅读课外书,但就是不愿意多看一眼语文教材;有的学生喜欢在室外奔跑,享受年轻带来的无限活力,不喜欢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读书;有的学生喜欢寓言故事还有现代文,不喜欢古诗言,等等。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尽相同,当然也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所以教师也没必要一定要把每个学生的喜好遏制,一心只要学习的结果。这样便会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如果激起学生的反抗心理当然就不会配合教师深入学习[2]。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加强学习,这样也不会耽误任何一方。每个学生好的兴趣爱好或者年少时期的小梦想都需要被尊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爱好的不同区分其适合怎样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甚至联系家长配合,从而才能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得到全面性的提高。
        总之,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就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准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而学生对自己喜欢事物的渴望和想要继续探索的欲望也不要一味地进行打压制止,可以利用学生的喜爱提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不要把学生禁锢在巨型框架里,往出越一步都不可以。有时对学生管束越多学生就会越逆反,教师还需要与学生并行,共同前进,少一方都不会是好的结果,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雪霞.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J].《西部素质教育》.2017.03
        [2]杜姣.因材施教,针对提升——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