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红 全威龙 张乃奇 (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针对地方高校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吉林财经大学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增设的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提出了新形势、新时代下的新工科校企合作建议与愿景。
【关键词】 新工科 地方高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1472049,61572225),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2019B69),2018年吉林省教育厅新工科专项课题, 吉林财经大高校级重点项目(批准号:2018Z04)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0-042-02
一、背景与意义
为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依赖,201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与《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协同高校全力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新兴科技教学培养模式,培养人才使用新技术解决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以机械类、电气类、计算机类等为主的传统工科人才,新工科面向的是未来的科技发展,针对的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如大数据类、人工智能、云计算、基因工程、虚拟现实、智能制造产业等。新的科技发展形式对应着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就业模式,对于高校则对应着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中国高等院校新工科的创新建设过程中,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已成为诸多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在高等院校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是其中重要环节。
二、问题与形势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随着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新兴技术的兴起,高校在面向新形式培养人才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的人才要满足传统企业使用新工科、新技术转换运营模式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在新技术形势下新工科对应学科所产生的新行业、新企业,满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对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此外,高校还要注重对新工科对应学科的科研人才的投入,培养新兴技术科研人才。这些都是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面对的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企业在新形势新工科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中承担着活跃市场经济,贡献生产总值的任务。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企业之间技术与科技的相互竞争。在企业之间相互竞争过程中,趋利将是企业与高校招聘与合作的本质。在这样的形式下,企业会更加注重短期利益的实现,即更加注重与高校合作培养的人才能不能短时间内为其创造经济利益。虽然国家与各省市都出台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但企业的逐利本质与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相冲突,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工科背景下新的校企合作的要求。
(二)培养体系不完善
在当下新工科所对应的本科专业中,以计算机类、大数据类人才需求最为广泛。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当前大数据相关专业包括大数据管理与应用(120108T)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080910T)两个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旨在培养能够承担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特别是现代互联网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数据管理应用工作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旨在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并能够运用大数据思维及分析应用技术,能够从事大数据研究和开发应用的高层次大数据人才。
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培养周期长,短时间内培养效果不明显。前期课程设置更注重公共基础课与人文素养课,过于注重在宏观层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缺少新兴专业化技术的培养课程。重理论而轻实践,在后期进行校企协同培养时学生对企业所需求的新技能、新技术缺失,与企业要求脱节,企业逐利本质冲突,不能完成校企协同培养的目标。
(三)合作模式较单一
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主要有“企业顶岗实习”、“高校实训承包”这两种模式。企业定岗实习模式是指由高校相关部门进行组织筛选,将适合的企业引入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在参与校企合作培养计划的学生经培训后安排进入企业同企业正式员工一起进行生产实习。高校实训承包模式是指由高校提供工程实训所需场地,由企业提供所需设备及相应工程技术人员,在校园内建设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培训。
在这样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下,高校与企业职责相对独立。高校的职责在于对参与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的前期培训,企业则解决安排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教师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不能详细了解企业做需求的新技术与新项目经验,从而也不能根据新工科背景下企业的真实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
高校教师很少了解企业在新时代下生产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也很少了解高校地具体培养过程,无法完成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使得学生与高校、企业的衔接受到阻碍,无法完成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
三、探索与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推进师资建设
新工科建设指导文件中明确指出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地方高校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完善培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在制定新工科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时,应研究分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内企业实际创新新产业需求,发挥自身地方特色院校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协同培养,培养具备扎实的新工科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解决新兴行业中的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地方高校因所在区域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水平、办学特色、学科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同使得在建设新工科专业时采用不同的模式,从总体上看,应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说明地方高校在新工科明确培养目标方面的探索与对策。吉林财经大学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一所典型的财经类地方院校。吉林财经大学在明确新工科学科培养目标时就要参考吉林省的特色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根据企业对新技术、新人才的需求,在校企合作的前期培训中,注重对技术的实际应用教学,满足企业的应用需求。获得校企协作培养的合作双赢。
此外,新工科背景下的相关专业作为新建专业,需要根据科技、经济等实际发展情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协同培养的模式与体系,同时推进教师与企业人员的队伍建设,以应对新工科背景下学科建设、培养目标完善的新要求。
(二)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培养体系
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培养体系中,应加强与校企协同培养相关学科的建设,夯实师资保障,创新教学培养体系,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主动考虑与地方区域优势企业对接的新兴技术产业需求,根据实际市场需求完善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实现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特色化、稳定化发展。地方高校在重视学科课程开发的同时,还要积极建立与合作企业参与一线培训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打造新工科环境下的特色课程、核心课程。在保证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前提下,关注时代发展,建立并完善一个灵活、实用且先进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创新合作模式,实践多元合作
在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中,高校应联合企业探索建立多元化、便利化合作、实用化创新合作模式。在高校寻找校企联合培养目标企业时,可以把目标范围扩大到区域内经济发展良好的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处理事物流程方面较大型企业要多元灵活,有助于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性变更工作推进。与中小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提升高校校企合作多元化属性。在合作方式上,地方高校也可依据地方经济发展优势,与企业协作,采取网上在线合作培养。在线上建立合作培养实验室,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工科相关技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以最小的成本,最快捷的方式实现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共赢。
四、总结与展望
新工科背景下,对地方高校校企协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新的培养模式指明了发展方向。地方高校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不仅可推进高校向创新型、应用型转型发展,也对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地方高校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建设是一个由多项因素影响的复杂流程系统。虽然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实践的探索,但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还有很多事项需要协商解决,包括在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知识产权归属,外出企业实习岗位的质量保证,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后续创新实践工作,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校企协同合作过程中继续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朱荣涛 胡炳涛 王艳飞 李延锋. 新工科下高校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16):81-84.
[2]章瑾. 新工科背景下Java课程建设与思考[J]. 福建电脑, 2019(07):65-66.
[3]刘紫燕 白鹤. 面向新工科建设的《移动通信》双语教学改革[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9(05):81-84.
[4]李丹 曲建光 张为成 梁欣 储晓雷.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12):213-214.
[5]邓义群 张超超 孙雯婧 肖宗梁 蒋鸿辉.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 2019(06):53-54.
[6]黄河燕. 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02):22-27.
[7]阳海 张雪婷 邓继勇 杨辉琼 方正军 易兵. 新工科背景下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全面合作的研究——以湖南工程高校为例[J]. 湖南工程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112-116.
[8]王瑞锦 张翔 张萌洁 朱国斌 周世杰. 面向新工科的互联网安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建设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07):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