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杨丽君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杨丽君
[导读] 近些年来,学校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而想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将其依托于其它学科教学中进行“潜化教育”。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优势,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福建省漳浦县石埕小学  杨丽君 363208

摘要:近些年来,学校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而想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将其依托于其它学科教学中进行“潜化教育”。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优势,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引言:随着媒体技术的发达,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威胁。因此,在学生价值观念与性格品质形成重要时期的中小学阶段实施正确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心理健康教育引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考纲与教材的规定,然后进行一板一眼的教授,使得课堂氛围缺乏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后,教师就会思考学生的当前的心理状况,通过当前活泼好动,心理思绪灵活多变的特征作为教学的依据,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会课堂上。同时改变教授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设置问题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互动式教学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将学生培养各方素质全面提高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分析现代语文教学实况发现,现有的教学仍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对德、体、美方面教育重视程度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能够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首先,教学重点方面。两者融合之后教师需要对授课的知识与学生的心理状况两方面进行兼顾。这就会促使教师教学重点的转变,有单方向的传授知识转变为以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实况为基础再进行知识的传授。其次,学习评价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语文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评价就会多元化。不再单纯以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自身。这样容易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1]。
        (三)强化语文学科功能的作用
        作为小学教学的基础科目之一语文,其学科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工具性是通过语文的学习形成基本的与人沟通与对话的能力。另一个是教育性即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情感与价值观念。而心理健康教育引进到语文教学课堂,语文的教育性的学科功能会得到强化,能够更好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一)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无论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其核心点都是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是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作为出发点进行授课施教,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是两种教育融合的基础。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应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征认真听取解答现阶段学生的问题。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没有完全的成熟,在课堂会提出相对“幼稚性”的问题。教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应该保持尊重并通过孩子的方式进行回答。例如,在教师进行“耳口目”的识字课的教学中,学生会提出“日”与“目”这两个汉字为什么“日”加一横就是“目”了的问题,教师第一点要尊重学生,第二地点要根据当前学生心理特征以一种孩子式的口吻进行回答。如:“太阳是什么的形状的,是圆形的,但是,为了更好进行书写我们把它变成了方块,同学们告诉老师太阳就是一个所以添一个横”先用着方式解释日在引动学生主动去理解“目”字。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学生的尊重还应做到“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性,根据学生不同特性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不仅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现。
        (二)善用教材,挖掘心理教育资源。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备教育性和工具性两种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建设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在社会正向价值的方向健康发展。语文的教育性是指教师依据考纲中的情感与价值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理解和形成相关的价值品格。而两者的融合有着双向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双向的保障作用。因此,教师需以心理健康为导向,运用教材,挖掘心理教育资源,以便更好进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在进行诗歌“七律·长征”的授课中,学生对于“长征精神”的学习与理解就是本节课的情感与价值的教学目标。同时“长征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根据长征精神更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更加容易深刻进行理解在课后作业的预留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长征的精神的实践。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教育性的爬山活动,通过实际行动对学生心理进行建设与升华,是这种精神真正在头脑里在心理中扎根[2]。
        总结:总而言之,无论是语文的课堂教学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在学生心理价值形成与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心理教育推动语文教学的方式实施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振珍.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 文理导航(下旬), 2020(11).
[2]齐昕.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J]. 卷宗, 2019, 000(029):294-2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