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姚金萍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姚金萍
[导读] 语文学习离不开预习,它能使我们的课堂更优质高效。但现实是这项作业落实的并不理想。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原因,提出解决之道,以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自主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浙江省慈溪市新浦初级中学    姚金萍

摘要:语文学习离不开预习,它能使我们的课堂更优质高效。但现实是这项作业落实的并不理想。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原因,提出解决之道,以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自主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预习 方法 预习单
        一、预而不立,现状堪忧
        《礼记·中庸》有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占有重要地位。可在实际操作中,预习这项作业落实的并不好。除非老师再三强调,否则农村初中学生很少会自觉的进行预习,即便预习了,也大多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预习作业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形同虚设。
        笔者曾就预习这个话题在我校八年级段学生中作过一个简单的调查,问了三个问题:1.你有进行语文预习的习惯吗?2.你是如何开展语文预习的?3.假如你有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你愿意进行语文预习还是做作业?第一个问题中有六成学生表示没有预习习惯。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给生字词注个音,读两遍课文“。第三个问题答案出奇的统一“做作业”。
到此我们不难发现,语文预习成了鸡肋,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为什么会造成现在这样尴尬的局面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思想重视不足,缺少预习意识。很多学生喜欢完成老师布置的诸如抄抄写写一类的硬性作业,对于预习这种需要自主自觉完成的软性作业,往往敷衍了事。学生如此,一些教师也是这样,布置预习作业时非常随意,一句“预习下一课”就算布置好了,不够规范,不够重视。
        2.操作形式单一,缺少方法指导。预习是讲究方法的。许多学生将预习简单的理解为熟悉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沿用的是小学语文以认知为目的的常规预习模式。教师也没有利用教材编排的特点,对学生的预习做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预习作业自然成为了空中楼阁,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没有可行的方法支撑。也让一些想预习的学生,不知如何下手,预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3.只布置不检查,缺少评价反馈。学生在熟悉文本后,往往会产生一些疑问,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答疑解惑。亦或者有自己对文本独到的看法,想要展示、分享,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可一些教师习惯按自己的既定步骤进入文本,反馈评价滞后甚至缺失,忽视了学情,打击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要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语文预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授之以渔,让预习有法可依
        叶圣陶先生对预习有过这样一段论述:“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正确的方法指导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对学生的预习作方法上的指导,授之以渔,让预习有法可依。现今语文学科,预习方法有很多,如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田河老师的”十字预习法“、魏书生老师的”语文知识树“等等。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讲,行之有效的反而是一些最基本的预习方法,笔者将之概括为“读、查、批、思”四字法。
        (一)读:这是最主要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初中的课文都比较长,仅靠课堂有限的四十        五分钟,远远不够。只有课前充分阅读,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独特的体验。至于怎么读?我们可以按照步骤阅读法,读四大块内容。
        1.读单元概述 初中语文课本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组合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还有其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
        2.读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欣赏“美景”的有利地势。
        3.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体悟作者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4.读语言 高尔基指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读懂一篇作品,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首先需要读懂语言。因此精读语言,尤其是精彩的语句尤为必要。
        (二)查:俗话说,只有懒学生没有差学生。


预习时要克服懒病,就得让学生多查。既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积累词汇。也查作者和写作背景。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文题材广泛,时间跨度大,春秋战国时期,历朝历代的文章,抗日战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作品都囊括其中,很多事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预习时先了解,便于学生更好理解作者和文本。
        (三)批: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对不懂的句子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用相关符号做圈点批注。或者利用课本的周边空白处进行记录。对每段的段意和关键句、中心句标明画出,对有感悟之处做些点评,让学生养成“站在书上看书”的习惯。
        (四)思: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思考中,确定自己理解上的疑难点。也可以事先思考课后练习题,做到心中有数既提高作业质量,又节省时间。
        三、编制预习单,让预习轻量高质
        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让学生“会学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当今课改所提倡的。农村初中学生大多缺少自主学习意识,虽然在方法上对他们做了指导,但预习的热情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这就需要有更直接易操作的方法。配发预习单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它不光能减轻学生的预习负担,还能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一举多得。
        预习单的编写需要花费一些功夫。内容选择上以教材为本,体现实用性和开放性原则。教师课前先分析文本,提炼知识点,并将它们归纳、罗列,预习时分发给学生。简而言之就是把学生的“查”,改成 “看”。 具体编排上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统筹单元知识点 前文提到,我们的教材是以单元为整体组合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有六个单元,分别是新闻单元、传记单元、山水文言文单元、散文单元、说明文单元和哲理文言文单元。单元不同,文体不同,欣赏阅读的方法自然不同,所需了解的知识点也不同。因此在进入这一单元的学习前需要预先掌握一些知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罗列本课知识点 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其特有的风格,归纳本课知识点,将学习目标、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告知学生,并设置拼音和课文内容的思考题,供学生预习自测。
        3.增设开放性题目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尽相同,所以预习单中还可给学生的自我表达增加一个平台,让学生写出自己心中所疑。
        四、重视评价反馈,让预习充满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预习活动继续的重要动力。想要强化预习效果,使之不流于形式,还需用兴趣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这中间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学生预习时的出色表现,要及时反馈评价,让学生学有所获。
        对于学生预习的检查和评价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时间,以浏览、抽查的形式检查,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答疑、展示等方式进行,更可以课后请学生自答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巩固强化自我完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感受、体验和理解层次深浅不同,预习的完成度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不要怕学生答错。现代认知理论认为: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需的。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了的知识结构中去。所以预习的评价还是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对于做的特别好的学生,可以用橱窗展示、经验介绍等多种方式予以肯定,给学生以成就感,让预习充满趣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行之有效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先学后教”,有的放矢,让语文课堂散发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陈金华.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J] .湖南 第一师范学报,2011(02) .
[2]薛燕.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升华[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2(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