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校园景观设计初探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1期   作者:孙琪1 张兴2
[导读] 海绵城市理论随时代发展而丰富化,当绿色校园景观设计活动大范围推广
        孙琪1   张兴2
        1.青岛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2.青岛海洋科技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摘要:海绵城市理论随时代发展而丰富化,当绿色校园景观设计活动大范围推广,将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其中,能够优化校园绿色景观设计效果,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并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本文首先介绍海绵城市理念与绿色校园概念,然后分析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最后探究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旨在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借鉴,全面优化绿色校园景观设计效果。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色校园;景观设计
        前言:近年来,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尤其是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运用,再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践价值推向新的高度。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校园景观设计工作逐渐被提上日程,通过在校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存储系统,以及合理化设计绿色景观,实现雨水高效收集、充分利用,促进校园生态环境良好创设。
        一、海绵城市理念与绿色校园的相关概述
        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强降雨天气下,城市如海绵般有效收集雨水,在城市用水时将处理过后的雨水适度释放,确保水资源循环利用,最终推动城市发展[1]。从微观层面来看,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雨洪管理实践中逐渐完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弹性功能显著。
        所谓绿色校园,指校园全生命周期内,为全体教职工创设绿色化、人文化校园环境[2]。校园景观设计环节,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全体教职工物质需求,并为他们带来良好的精神享受,确保环境教育工作稳步落实,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建。
二、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
        绿色校园内的景观设计时,考虑景观环境的适宜性,在满足绿植生长需要的前提下,发挥服务功能,否则,景观设计效果将适得其反,不利于绿色校园环境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从中能够看出,校内景观设计工作应兼顾自然需求和功能需求,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持人类生态系统稳定、确保资源常态供应的有效途径。
        绿色校园践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全面考察学校布局,了解功能分区情况,为景观格局精心设计做足充分准备。可持续设计阶段,渗透美学知识,并遵循实用性、科学性原则,真正在校园内部建立良性循环的微生态系统,这既能美化校园环境,又能增强教职工、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度。正常来说,场地设计环节优选本土植物,这既能提高植物存活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热岛效应,实现绿色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环境教育、人地关系良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海绵城市绿色校园的雨水景观设计期间,设计人员应以生态理念为指导,从快速排水、终端集中的陈旧思想中走出来,借助海绵体(绿色措施)有序排水,高效收集、节奏化释放,确保排水系统稳态运作。下文从雨水资源收储系统设计、绿色校园景观两方面重点分析:
(一)雨水资源的收集系统
    校园内地表径流的导引工作十分关键,因为地表径流流向、流速直接影响雨水收集效率。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在道路边缘妥善安装金属石笼(其作用是降雨天气能够吸纳大量雨水),适宜间距在28~32cm之间[3]。当雨水接触地面后,注定会有部分雨水下渗到土壤中,从而降低土壤干燥度。为加快地面雨水下渗速度,应在校园路面施工中优选混凝土材料,从功能角度来看,所选材料务必具备良好透气性、保温性、隔热性。

雨水资源收集系统设计的同时,还应兼顾景观化特征,即园路侧方所涌入的雨水供景观水池运作,其观赏性、实用性大幅提高。
(二)雨水资源的储蓄系统
    储水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兼顾经济性,使储水系统低成本、高效率投用。具体来说,尽可能多的利用校园内已有储水设施,如景观水体、蓄水池等,这既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又能减少不必要开支,大大提高储水效率。如果没有可共用的雨水储蓄设施,那么要新建储水系统,即设计人员以资料查阅的方式了解当地降水情况,参照校园占地面积、屋面面积,适当控制储水设施容积,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储水工作。
(三)构建绿色校园景观
        绿色校园景观构建之前,科学制定计划,即结合自然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教育内容明确景观设计方向,为植物采购、布局、栽植、管理提供依据。这既能打造特色化绿色校园,又能提高校园生态效益,真正为绿色校园景观体系构建奠定基础。由于海绵城市不同绿色学校的景观设计要求存在差异,并且设计实践需要一段过程,所以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注意相关事项,探索景观科学化设计路径。
        第一,遵循生态化设计理念。绿色校园之所以能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备受推崇,这与自然化模式广泛推广有紧密联系。绿色景观规划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优选本地植物,主要是因为本地植物对区域环境适应性较强,这能大大降低植物病虫害发生率,满足植物在适宜环境快速、健康生长需求,使其在雨水涵养方面发挥应有效用。不仅如此,本地植物运输费用较低,能够从整体上降低绿色校园景观打造成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园内绿色景观生态化设计,指适度人工化。当前部分学校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往往过于强调人的能动性,通过种植草坪来突显绿意,殊不知,草坪种植成本高,且种植条件、养护标准高,一旦盲目种植草坪,最终景观设计效果将与预期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校内生态平衡无法长时间维系。
        第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校内停车场是土地资源占用的具体表现,为打破以往单调、枯燥的资源利用方式,可以在停车位间栽植灌木,从而充当隔离线,使停车场富有生机和活力。除此之外,针对拔地而起的校园墙进行绿色装饰,如栽种藤类植物,这与绿色校园景观构建理念相适应,还能真正为师生营造有氧环境。
        第三,科学运用人造景观。自然景观不足情况下,可以适当设置人造景观,为绿色校园准确定位、常态建设提供推动力。然而景观小品构建时,应与环境相协调,这能充分发挥景观小品、人造景观的点缀作用,取得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的良好效果[4]。需注意的是,非植物雕塑、园林极品应适度建设,如果数量过多、规模过大,会与绿色校园景观构建理念相背离,并且绿色设施效用被动弱化。在此期间,应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大大提高校内绿色景观设计效率。
        第四,加强生态保护。海绵城市肩负着水资源节约的重要职责,当绿色校园在景观设计中出色表现,能为自然保护提供推助力。在此期间,尽可能延长植物寿命,并对植物、景观、水系全面保护,重新焕发地球的生机,使其呈现勃勃姿态。由于地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如果景观设计人员未能尽力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那么绿色校园的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最终不利于构建节约型、生态型校园。
        结语: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下,校园在绿色景观设计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遵循生态化设计理念、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科学运用人造景观、加强生态保护等措施优化景观绿色化设计效果,从而彰显绿色校园魅力,推动绿色校园可持续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园内绿色景观设计思路和方法应与时俱进的调整,使其与生态理念相适应,成功打造新时代安全、生态、健康的校园。
参考文献:
[1]陈明辉.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07):106+109.
[2]田园,韩翀.生态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18(10):90.
[3]刘磊,赵晓朋,韩柔.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中学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以河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J].建筑节能,2019,47(07):95-98.
[4]刁建新,岳娟,张博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宿舍区生态景观改造——以河北工业大学宿舍区为例[J].建筑节能,2019(02):132-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