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颖 张宝林 王冶廷 葛欣雅 )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摘要]教育失衡问题目前是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而这一现象的成因包括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师资力量和教师团队间的差异、教学环境的差别等多方面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强大支撑,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且逐步解决教育失衡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失衡;经济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公平;教师团队建设
我国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原先存在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出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沿着非均衡发展的格局演进。改革开放后,因地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现象越发突出。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并且解决这一问题。
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是经济。因为教育首先需要投入,收入则是保障;教育要发展,经济是最根本的保障。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失衡这一问题。在偏远地区,GDP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政府在教育行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较之其他地区小。教育经费的减少必然会造成教学环境的差别,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地区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越来越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而这些人才又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自己的家乡,让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相对不好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与教育发展越来越缓慢甚至止步不前的情况,一点点拉大教育发展间的差距。因此,想要发展教育,首先要发展经济。
从国家角度来说,首先在财政政策上可以加大财政支持,在政策上向偏远地区倾斜,加大教育经费的扶持力度,投资于校舍建设和硬件设备的添置。在人才政策上可以优化对于支教偏远地区的人才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向偏远地区流动,提高偏远地区师资力量,从而保障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
二、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做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现有的教育办学体制的“精英化”取向,特别是重点学校制度也是造成城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我国实行重点学校政策有着历史必然性,也是教育资源短缺时代加快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但是重点学校政策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阶段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这种发展战略的积极作用就日益消减,消极作用日益突出出来。首先,重点学校政策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中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规定。
其次,重点学校政策拉大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差距,违背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第三,重点学校制度使城乡教育投人严重倾斜于城市,加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因此,想要解决教育失衡问题,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做到各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以更有力的措施支持、帮助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学校的发展,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高水平、多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态势。
三、注重偏远地区教师团队建设
江苏盐城市的一次调查显示,“教师队伍老化,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50多岁,一些乡镇40岁以上的在岗教师占60%”,“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英语、计算机和艺体类教师非常缺乏。某小学一共有27个班,其中英语、体育、美术教师各只有一名”。工资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导致农村教师不安心执教,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严重,盐城市有的乡镇一年大约流失1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赵正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2):248-252.][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原有的利益机制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而这些政策和制度没有跟随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就导致了利益分配不均匀现象的出现,从而出现了偏远地区教师团队骨干流失,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平衡。
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于偏远地区教育工作者的倾斜力度,首先保留住已有的教师力量,并且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支援偏远地区,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团队水平,为缩小教育差距,缓解教育失衡做出努力。
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失衡状况不仅仅制约了我国教育、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阻碍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形成一种巨大的障碍。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是弱势人群的诉求,也应该是全体国民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它不仅需要关心基础教育发展的热心人士参与其中,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决策者在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领域作出全面而务实的改革。因此,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在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优化学校发展思路,努力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提高偏远地区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努力缩小差距,改善失衡现状。[2][何杰.苏北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与基础教育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7(5A):84-87.]
参考文献
[1]赵正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2):248-252.
[2]何杰.苏北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与基础教育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7(5A):84-87.
[基金项目]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偏远地区教育失衡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姝颖(2000-),女,河南焦作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8本科生
通讯作者,张宝林:(1972-)男,黑龙江绥化人,现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王冶廷(2000-),女,吉林白山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8级本科生
葛欣雅(2000-),女,江苏连云港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