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高考体育训练方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0期   作者:李启哲
[导读] 当代高中学生正值人生的青春期阶段,素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李启哲
        广东省廉江市第五中学 524400
        摘要:当代高中学生正值人生的青春期阶段,素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处于社会发展新时期背景下,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属于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教学工作展开研究,分析高考体育训练方式能够对高中学生起到的教育作用,总结相关工作经验,为同领域工作者提供合理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考体育训练;学生心理素质;高中体育教学

        前言:对于体育高考训练而言,大多周期较短,但是期间的训练强度较大,学生需要完成的训练任务极为繁重,学生想要显著提升自己高考时的成绩,需要增强自己在平时的训练强度。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如果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就会对其训练成果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帮助学生养成强大的心理素质属于高中体育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其设定更为适合的心里训练活动。
一、增强学生自信心
(一)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建设自信基础
        信心属于一个人产生动力的主要来源,自信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进步。在学生充分相信自身的运动能力和基础技术之后,可以在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下取得更为优质的成绩。但是,对于部分高中学生而言,自信心始终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建设过程,只有学生本身水平能够处于不断进步的过程,才可以在后续阶段的考试中取得更为优异的层级。所以,在平时训练期间,高中体育教师需要为学生设定有效的激励政策,保证学生能够在激励政策下拥有自信,进而有足够的用其去面对困难,在训练中不断的超越自己,实现自我突破,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建设足更为坚韧的内心世界,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勇于挑战,保持自身稳定的发挥状态,进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1]。
(二)学生自信心会受到个人的实际水平影响
        对于学生本人的自信心而言,与其平时的个人情况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部分学生在参加高考的过程中,会认为自己要远比他人努力,也比其他人付出的更多,自身水平也更高,在这的情况下,这样的学生往往能够以更强大的心态去应对考试,自信心充足的学生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往往能够实现更进一步的自我突破,进而在最终考试中取得更为满意的成绩。但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学生家长会对学生赋予极高的期望值,这种行为会给学生带来考试外的压力,影响到学生的正常水平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身的心理建设工作极为重要,如果学生内心建设工作不全面,就无法有效应对高考带来的挑战,在考试期间无法发挥出自身应有水平,最终影响到自己的考试成绩[2]。
(三)带领学生熟悉考试场地
        学生对考试场地的熟悉度尤为重要,学生如果在考试前能够对考试场地和考试器材做出初步的了解,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同时熟悉的考试器材也能够让学生在考试期间更加稳定的发挥出自身优势,在考试过程中更好的突破自我极限,从而取得更为优质的考试成绩。对于部分高三阶段的才开始学习体育的学生而言,普遍缺少足够的系统准备工作,同时训练时间相对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具备了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增强这类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考试中保持状态,取得理想的成果。
二、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建设
(一)考前心理建设准备
        考试前期,需要保证各项准备工作的完善性,为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活动建设,保证学生能够维持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效果。在学生平时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便需要为其进行心理训练[3]。
(二)明确学生训练目的
        学生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自身参与体育训练的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助力自己考后升学。仅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的兴趣爱好才参加的高考体育训练。因此,学生在面临高考体育训练期间,需要承担非常大的训练压力,不仅仅是自身升学考试的压力,同时还有心理压力、家长和老师带来的压力。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压力下,无法鉴定自身意志,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自身出现过度紧张的情绪,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心态上的调节,在考试过程中,自身的正常水平发挥也会受到影响。
(三)学生需要克服考试前的心理障碍
        对于学生日常训练而言,存在很多的障碍,有多重不同类型的因素组成的心理障碍会给学生带来极为沉重的心理负担。针对这种情况,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在学生训练期间为其提供心理引导教学,帮助学生稳定情绪,调整心态,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适当控制由紧张带来的兴奋感,避免学生出现过度自信的情况,养成学生更为优质的心理素质,与学生家长展开更为有效的配合,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心理建设保障。
(四)学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心理素质水平会与自身的考试成绩产生直接关系。在高考考试期间,学生需要面对很多来自不同方面的未知因素影响,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因此,学生想要在考试中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需要保持更为优质的心理状态,保证自身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这样才能够取得满意的考试成绩。但是,这种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而是需要学生在日常训练中慢慢培养,通过体育教师的心理引导作用,不断加强学生临场发挥的能力,形成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品格,进而在考场中取得更为优异的考试成绩。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需要承担的学习任务繁重,同时还需要面对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如果学生自身的心理建设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出现内心崩溃的现象,这对于面对高考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项非常不利的情况。因此,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在日常训练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建设,强化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平稳的心态迎接高考考试。
参考文献:
        [1]杨柳.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64(012):200-200.
        [2]唐荣芳,邓贞荣.对高中体育专业考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研究[J].体育时空,2017,066(009):121-121.
        [3]梁廷康.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031(011):116-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