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0期   作者: 龙文
[导读]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听觉传播方式和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对人的思想情感和思维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龙文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听觉传播方式和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对人的思想情感和思维品质产生重要影响。早在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中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就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论述过音乐在教化人类心灵和陶冶情操品德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种教育方式,二者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的自身修养和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目的。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音乐教育是我国高职院校文化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素质教育中的文化育人理念,旨在做到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培养其优良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正面思想品质的形成。大学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学生在高职院校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会受学校文化教育的影响逐渐形成各不相同的独立人格,而音乐具有陶冶情操、调整思维、修养身心的核心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一、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学形式单一,指导思路僵化
        多数高职音乐教师并未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个性喜好编排具体课程内容,仍旧采用僵化落后的指导思路与教学方法,难以保证实际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纳教师所讲解的抽象性乐理知识,没有机会面向教师与其他同学提出自身无法解答的学科问题,难以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音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缺乏新颖性,未能发挥个人创造力调整知识讲解方式,经常使用先讲解理论知识后举例示范的灌输式教学法,此类教学方法不具备唤起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基本作用,学生无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析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难以体会到具备一定思想深度的艺术意境。
        (二)学校对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流于形式和功利主义
        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许多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对于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为了迎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他们“精心”设计了各种文艺活动,不追求质量,殊不知这种流于表面形式也很难把思政工作嵌入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只是为了增加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创新性,更为了培养高职院校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的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但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二者可以相互渗透和结合,只有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富有趣味性和欣赏性的音乐活动中才可以潜移默化地达到立德树人本质。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探索
        (一)基于人文素养视域下音乐教学的创新
        基于人文素养视域下“教、学、做一体化”强调知行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结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需求,树立前瞻意识,按人才规律培养。充分发挥课堂的时效性,将学生在日常的信息接收与交流中实现专业技术、职业品质和人文素养等全面的、和谐的充分发展。明确人文素养视域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要衔接好专业和人文素养教育,结合高职院校各专业岗位特点进行音乐教学设计,在课程目标确定、内容设置、教学单元设计、知识点设定、课堂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环节均结合职业需求。在音乐教学培养目标设计上重视品质目标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的品质目标过程带入音乐课堂和教学,使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培养目标。通过品质目标的评定来衡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程度,进而加强人文素养与音乐教学的紧密结合。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教学的重心正从单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从模仿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转变,以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知识传授、熏陶、视听体验为基本教育方式,通过音乐作品透视音乐文化,启发学生的审美情绪,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岗位中面对职场竞争时能够具备广泛的适应能力。
        (二)有效提升教育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融入音乐教育,强化审美观念,体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具有多样性和生动性。将音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把美融入思想,才能让学生懂得如何把美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还可以将美学素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例如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中优美的诗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红色文化中优秀的影视作品、经典红歌;国内外高雅艺术音乐、舞蹈作品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美育的重要素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以及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通过融入艺术表现形式来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三)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课堂授课时,无需按部就班的对着课本教学,可自行寻找音乐素材,要求学生按特定的主题演奏旋律或创作词曲;或提出问句让学生改编成另一种演唱方式来回答;也可制定主题,让学生以不同的音乐节奏、曲风形式、演唱方式来即兴创作并展现。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无论遇到何种主题或旋律,都不拘泥于单一的演奏形式,激发其思维灵感。
        (四)增强育人意识,教学过程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音乐教师在高职院校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对于传授美育和德育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再加上自身缺乏上进心,个别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只是在课上简单的复制音乐知识和技能,自己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也没有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探索怎样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于自己的课堂,导致音乐教育中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这就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要在平时注重个人学习,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增强自己对教材的领悟能力,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解读和阐释。突破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和狭小的专业圈,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思想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消除功利心,以教师自身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五)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课程实际和特点出发,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课程的实践教学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加强课堂教学与音乐实践活动的互动性,音乐欣赏课可以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音乐实践活动中发挥课堂教学与音乐活动互动的优势,开展多样化音乐活动,结合学科专业,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把课堂中所学的音乐知识转化为人文内涵。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经常性、高品位的音乐文化交流和艺术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人文素养的精神品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关系紧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具有极其显著的作用。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真善美的人格,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值得我们每位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路迪雨婴.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音乐生活,2020(11):68-70.
        [2]庄皓凯.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99-200.
        [3]梁粤梅.探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创新[J].北方音乐,2019,39(23):167-168.
        作者简介:龙文(1984—),女,汉族,湖南长沙市人,法国兰斯大学音乐学院硕士,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