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任静霞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学习以及生活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需要积极推进德育教学改革,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任静霞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鸭湖小学  广东省 广州市   51082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学习以及生活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需要积极推进德育教学改革,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在实际德育教育工作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德育教育成效的提升,需要班主任从多个层面探究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助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本文指出德育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问题,提出提升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实施策略,以更好地指导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策略
        班级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班级管理工作找到其工作规律和方式方法,以提升班级管理工作有效性。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单位以班级组成,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班主任管理工作,以更为务实、有效的管理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提升学习兴趣,实现更加积极的学习目标。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内容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主要对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政治等内容进行培养,让学生在人生成长发育的初期就能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意识,拥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为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是基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基本的道德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在学习生活当中要做诚实、勇敢的孩子,勤于动脑和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是公民道德和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要让爱国爱家、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等观念根植于学生脑海中,这样学生在长大后才能以这些价值观念引导自身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最后是世界观、人生观层面的教育。想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首先必须是对社会充满感恩,对人生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人。这就要求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当中,以价值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快乐成长。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模式滞后
        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针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教学路径。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按照文化课程那样,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实际体验,这就导致德育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将德育教育视为无趣的课程内容。德育教学模式按照文化课程那样的开展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定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魅力。因此,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是当前德育教学工作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家庭教育不科学
        每个人都有家庭,小学生也不例外,小学生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更是十分关注。所有的家长都在为孩子能不能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产生担忧,这种担忧是正常的,这是父母对于孩子健康的成长的关心。

然而整个教育界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导致学校和家长双方都过分地关注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对于学习德育方面的关注缺失。家长在生活当中对孩子的文化成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对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也会加以辅导。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缺少必要的教育,这也是导致德育工作表现不佳的一个原因。
        三、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管理观念
        教师的教学管理观念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做起,以更为务实的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全面提升能力素质,成长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今后的德育教育工作当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为目标,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任何的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德育工作更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讲一些美德小故事、爱国人物等内容,借助这些小故事和人物的事迹,帮助学生感受道德素质的内涵,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探索家校共育
        由于家长对于孩子成长关注方向的片面性,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主要由教师来承担,这也造成了德育教育实效不高。随着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和理念的转变,德育教育工作要求家长要发挥德育教育的辅助作用,在家庭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层面的素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视,班主任必须以心理沟通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学生作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发育。
        班主任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班主任虽然能够在学校对学生的情况加以掌握,但是在课后的居家期间,要以家长的工作为主,班主任与家长及时沟通掌握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家长也要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家长与教师要及时沟通交流,讨论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当中的一些行为表现和变化,双方要对小学生的良好成长发育共同负责,探索家校共育模式,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挖掘、捕捉其方法策略,只有抓住时机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教育渗透,把握小学生的思想脉搏,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通过点点滴滴的有机渗透,教学工作最终将达到德育与智育双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左二建.如何促进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57.
        [2]王财儿.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20(87):20-21.
        [3]魏慧琴.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问题的建设[J].试题与研究,2020(28):133-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