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供应室护士的职业防护

发表时间:2021/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20期   作者:许曼
[导读] 分析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


许曼
(蚌埠市第五人民医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目的:分析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方法:选择本院供应室工作的护理人员4例展开研究,评估护理人员工作期间的危险因素,结合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具体防护措施的概括和总结。结果:在供应室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采取安全防护、规范操作流程以及心理社会性危害预防等干预措施降低职业伤害。结论: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因此存在较大的职业风险性因素,通过掌控危险因素制定具体职业防护措施对降低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供应室;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近年来,疾病种类在逐渐增加,各种治疗方式也在逐步改变,在患者人数激增的状态下,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有所增大。调查研究资料表示,在多种疾病处理时,医护人员所面对的职业危险性越来越多,其中最受关注的为供应室。供应室的工作内容主要在于医疗器械的储存、发放、回收、各种细菌、病毒物品的清理,由于供应室护理人员所处环境充满危险因素,例如消毒腐蚀、尖锐器械、微生物感染等,为此供应室护理人员发生的损伤风险性较为严重,需要进行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1]。本文为分析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具体防护措施,展开对照研究,现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供应室护士4例展开分析研究,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8月,纳选对象均为女性,年龄最小值23岁,最大值37岁,中位年龄值为(30.52±2.14)岁,工作时间为3-12年,平均工作年限为(6.57±2.02)年。其中本科学历者1例、大专学历者2例、中专学历者1人。
1.2方法
(1)护理操作管理严格规范
   对于供应室的工作操作指南规范化和合理化,严格落实检查制度,对于科室中的管理规范进行完善,要求护理操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格依照技术规范展开,同时定期加强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完善审查制度,以便于护理人员可积极学习工作规范,促使科室高效、规范化发展。
(2)配备防护装置
①清洗、消毒防护:在供应室中存放着大量的一次性物品,这些物品大都是由EO消毒的,在空气过程中EO含量可能会超过标准浓度,同时工作过程中使用消毒液时对于供应室人员的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损害,日常所使用的消毒剂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挥发性以及腐蚀性,在长期接触以后对于皮肤、粘膜、眼部以及呼吸道都会产生刺激性作用,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脏器损伤。由此可见在供应室中需要对防护措施加以重视,在工作过程中佩戴防止挥发性化学试剂的保护性口罩等,在供应室护理人员工作期间要求其不得直接接触正在处理的医疗器械,强制性佩戴防护装置。此外工作人员需要保证手清洁,在操作前需要依照标准六步法进行洗手,在污染物品回收处理时需要穿戴专用服装以及防护手套和口罩。对于消毒剂等化学用品合理使用,在应用消毒剂等化学用品时使用流程需要与制定的使用原则相符合,避免发生危险情况,组织护理人员展开化学用品使用的专门培训,确保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相关内容,在相关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进行监督和管理,避免因使用不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②烫伤防护: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时,可以由取得培训合格证的消毒人员负责,使用过程中严格依照操作程序执行,在夏季工作避免裸露手臂,以免皮肤与高温物品直接接触,对于灭菌物品在高压蒸汽灭菌以后必须要冷却30分钟后再卸载物品[2]。定期组织相关的医务人员展开专项检查,避免出现职业伤害。③锐利器械的处理:在工作期间要求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防范意识,提高个人防护的主动性,对于工作期间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例如不得用手直接拆卸刀片。在具体操作中佩戴手套,避免损伤,面对金属器械时需要先分类,借助于持物钳进行操作。在出现锐器损伤以后需要反复挤压伤口、洗手,使用碘酒、酒精消毒,必要时进行包扎,如果被HBV、HIY等污染利器损伤,需要接种或者采取其他类型的对症处理措施。④传染病源:手套属于工作人员自我防护、防止医院感染的必需品,在包装手套时注意避免因滑石粉造成粉尘飞扬。


此外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需要佩戴手套、口罩和帽子,避免出现粉尘吸入肺部。
(3)宣传教育
   供应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科学培训,通过培训方式指导护理人员充分意识到工作过程中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培训内容可涉及院内感染途径、消毒护理技术、损伤正确处理方式等,培训结束以后对于其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可创建奖惩分明的检查制度,促进护理人员在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损伤的认识以及处理能力。
(4)落实弹性排班制度
   由于供应室工作强度较大,如果护理人员长期具有高强度工作会导致工作热情以及工作专注度受到影响,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医院以及科室实际情况落实弹性排班制度,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的同时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落实具体防护措施以后4例护理人员出现职业危险的概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观察指标采用EXCEL统计分析,本次研究所涉及指标仅仅为职业危险发生概率,属于计数资料,展开X2检验,表示为频数和百分比(n、%)。
2.结果
   本次研究分析中,选取供应室护理人员4例,其中在工作期间发生锐器伤的次数为2次,在发生锐器损伤以后护理人员将伤口血液挤出,采取冲洗等相关措施。紫外线损伤发生次数为1例,微生物感染1次,烫伤2次。
3.讨论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内容主要为面向全医院提供无菌操作的医疗器械以及相关物品,对于医疗活动顺利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供应室工作过程中会长期面临环境污染,发生意外事件的风险性较高,大多护理护理人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风险性。据相关调查研究资料表示,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示不配戴手套以及口罩等安全防护装备对自身健康不会产生影响的概率为10%,还有部分护理人员表示尖锐器物造成的皮肤损害,通过及时血液挤出后并不会对自身健康产生影响,护理人员上述对供应室工作潜在风险的错误认知是导致职业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3]。为此需要针对护理人员的错误认知展开针对性管理,通过专业培训以及考核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正确认知。
   本次研究总结结果来看,在落实具体防护措施以后,发生职业损伤的概率较低,表示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供应室的安全隐患可以控制。由于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较为特殊,对于具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以及相关危险医疗器械经常接触,包含手术刀片、注射器等,和其他的职业人员进行比较,更容易引起微生物感染以及物理性损害,对于护理人员自身的健康以及安全具有直接危险性[4]。在供应室工作过程中落实相关措施,以物理因素、化学性危害以及生物因素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科室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配备相关医护用品,加强护理管理人员的自身安全教育,既能全面提高其防护意识,同时对于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的防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降低职业风险性[5]。但是职业危害的防治任重道远,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医疗机构等层面都需要加以重视,在工作前期做好职业培训,对相关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改善工作环境,进行相关防护措施的完善,这样才能确保医疗活动顺利展开,保障供应室医务人员的健康以及职业安全[6]。
   就本次研究结果来讲,在供应室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落实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能够降低职业危险因素,例如锐利器械损伤以及紫外线损伤等,通过佩戴防护装置以及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钟灿媛.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及防护对策[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2):199-201.
[2]张卫英,厉志高.供应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4):12-14.
[3]蒋芝成.格林模式在改善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防护中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08):184-186.
[4]常春.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心理月刊,2019,14(11):89-90.
[5]吴金宏.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进展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1):84-86.
[6]陈玉玲.供应室护士职业损伤原因分析与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08):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