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合并脑出血无肝素序贯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20期   作者: 邬再进 幸维
[导读] 分析尿毒症合并脑出血无肝素序贯血液透析治疗效果。
   邬再进 幸维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江西高安330800)
   【摘要】目的:分析尿毒症合并脑出血无肝素序贯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2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单纯无肝素血液透析;研究组患者给予无肝素序贯血液透析,对比两组患者发病后第4、8、15天多监测的白介素-8、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介素-10。结果:对比两组发病后的24h内以及发病后的第8、15天的白介素-8、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介素-10,结果差异显著(P<0.05),且两组对比上述指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无肝素序贯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建议应用。
   【关键词】无肝素透析;尿毒症;序贯透析;脑出血
   脑出血对人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因为伴发顽固性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而导致脑血管突发,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1]。因为心脏负荷重而引起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临床救治率较低。为促进预后,避免心脏负荷、脑水肿的发生,此次研究以我院50例患者作为此次实验对象,探讨无肝素序贯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尿毒症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4~76岁,平均(62.1±27.2)岁;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与常规组,各组25例,其中研究组患者透析时间为(5.23±2.78)年,常规组患者透析时间为(5.65±3.12)年。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比较发现两组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予以无肝素序贯透析,在透析前,采用10000U/L含肝素的生理盐水,予以冲洗透析器、预冲,保持15~20min左右的闭路循环,连接患者之前所用的冲洗管路,泵速设置450~500ml/min,持续半小时的单纯超滤,超滤脱水0.5~0.7kg。
   常规组予以单纯无肝素血液透析,透析器冲洗处理以及管路处理均与研究组一致,脱水两累计则按照患者实际状况而设定。全部患者每2h进行一次血液透析治疗,持续14d,管路及其透析器均为一次性。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发病24h内以及发病后的第4、8、15d,采集4ml静脉血,血清分离,置于-20℃下待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遵照说明规则,测量两组患者白介素-8(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10(IL-10)。并在同一时间,观察两组患者脑出血、脑水肿,对其体积进行测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分析发现,发病24h内的各项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发病24h内与发病后第8、15d内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发病后第8、15d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x-±s)
   3.讨论
   需维持血液透析,需长时间应用肝素,加之患者本身凝血机制存在问题,以及微炎症、血管钙化等原因,都会到导致血肿、脑出血的发生[2]。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发生,脑出血的发病几率就会加大,所以,予以有效预防可良好预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是确保患者救治的关键所在,应用无肝素序贯血液透析予以治疗,病死率较低,线予以单纯超滤之后,在实施序贯血液透析,可避免溶质浓度发生变动,进一步确保了血容量[3]。此类疾病的患者大部分都存在肾衰竭问题,进而导致凝血机制失常,增加血管脆性,为防止抗凝药物而发生脑出血,此次实验中,予以无肝素血液透析,可降低肝素对凝血机制的不利影响,进而有效控制血肿、水肿的加重[4]。
   【参考文献】
   [1]安书强,杨倩,崔玲,史长生,贾晓娟,魏雅娟.无肝素序贯血液透析改善尿毒症合并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武警医学,2014,02:176-178+182.
   [2]史长生,安书强,杨倩,贾晓娟.尿毒症合并脑出血无肝素序贯血液透析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4,05:75-78.
   [3]胡春安,陶钧,文顺萍.高频短时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脑出血疗效观察[J].蛇志,2014,03:336-337.
   [4]王振江,郭正夫.肾衰竭合并脑出血应用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03: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