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博 徐文增 王于玲
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腹膜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方法:抽选本院糖尿病肾病患者共86例开展回顾性治疗研究,依据患者透析治疗方案分组,对照组(n=43,血液透析)、观察组(n=43,腹膜透析)。比较两组透析治疗后肾功能、血糖及血压量化指标变化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及血液量化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为(134.45±10.08)mmHg、DBP为(87.25±8.41)mmHg,较同期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t=8.8379,6.471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41/43),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0.3454);观察组心血管不良预后发生率为2.33%(1/43),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0.8879)。结论: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效果较血液透析治疗无显著差异,具备临床可行性,但就患者心血管预后安全,腹膜透析安全性更为显著,可酌情实施治疗。
关键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糖尿病肾病终末期;临床效果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高发糖尿病并发症,以血糖高水平表达所致肾脏微小血管损伤为主要发病机制,发病后受肾功能损伤影响,患者可合并多项肾功能损临床病症,且预后较差,多可转化为终末期肾病,加剧健康损害,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临床研究表明,透析治疗可有效维护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延长生存周期,但不同透析治疗方案或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造成影响,增加心血管不良预后风险,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故在本次研究中,特纳入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影响予以研究分析,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本院糖尿病肾病患者共86例开展回顾性治疗研究,依据患者透析治疗方案分组,对照组(n=43)、观察组(n=43)。
对照组(男/女,23/20),年龄区间47~79岁,平均(63.08±4.35)岁,糖尿病肾病病程(2.95±1.25)年;观察组(男/女,22/21),年龄区间48~78岁,平均(63.15±4.42)岁,糖尿病肾病病程(2.98±1.27)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为P>0.05,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可比。
纳入标准:(1)血清肾功能检查结果提示为终末期肾病;(2)患者病史均符合糖尿病肾病指征;(3)家属、患者均在确认研究细则后,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禁忌症者;(2)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3)病史提示糖尿病前即合并肾脏疾病者;(4)研究期间自愿脱离研究者。
1.2方法
患者均在降糖、降压、保肾治疗同时接受透析治疗,透析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糖指标。
对照组血液透析:经建立动静脉内瘘后,取全自动血液透析仪及碳酸氢盐透析液实施治疗,透析参数设置为血流量<100ml/min,4h/次,2次/周。
观察组腹膜透析:于患者脐旁作切口腹腔置管后(Y型透析管),配制腹膜透析液实施持续性腹膜透析,单次透析液置换剂量为2000ml/次,2~4次/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透析治疗后肾功能、血糖及血压量化指标变化及疗效差异。
肾功能、血糖量化指标取患者治疗2月后复诊当日陈静空腹外周静脉血3ml,经实验室离心血清后,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BUN、Scr;于同期检测患者血压。
1.4统计学方法
取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差异性进行组间对比统计,如结果为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肾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png)
由表1可知,两组治疗后血糖及血液量化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为(134.45±10.08)mmHg、DBP为(87.25±8.41)mmHg,较同期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治疗有效率、心血管不良预后发生率对比
.png)
由表2可知,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41/43),较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预后发生率为2.33%(1/43),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糖尿病肾病发病期间,受肾功能损伤影响,患者可合并不同程度高血压症状,可加剧糖尿病所致心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进展,增加心血管不良预后风险,而高血压症状与糖尿病肾病具备相互影响的病理关系,故在针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透析治疗时,需密切监测其血压变化,避免急性血流动力学高压,引发心血管不良预后[2]。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血糖及血液量化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DBP,较同期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预后发生率为2.33%,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析原因: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均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主要治疗措施,可在体外血循环经透析仪滤过或利用透析液溶质浓度梯度差对患者体内未经肾脏有效代谢的毒性代谢物质进行人工代偿性代谢,以改善或维护其肾脏功能,缓解病情,均具有显著临床效果。但在临床研究中指出,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受血液体外循环机制及血液水分代谢影响,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造成显著影响,加剧患者心血管损伤进展,且存在较多心血管不良预后病例,存在一定安全性风险。而在腹膜透析治疗实施中,透析液以弥散或对流方式进行体内代谢废物物质交换,以起到肾脏代偿性治疗作用,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无影响性,可在积极维护患者肾功能损伤同时,提升降压临床效果,稳定血压变化,保障心血管安全[3-4]。
综上所述,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效果较血液透析治疗无显著差异,具备临床可行性,但就患者心血管预后安全,腹膜透析安全性更为显著,可酌情实施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艳敏.糖尿病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9):314.
[2]李蕊,杨坷,龚光欣.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2020,40(3):42-44.
[3]邹雪军,熊芳萍,陈彩霞.腹膜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7,23(32):139-140.
[4]王喜凤,程锦.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5):51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