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郭莉 赵伟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东省 252000
摘要:目的: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分析胺碘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8例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段进行治疗,即采用利多卡因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相关心脏指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6.92%,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从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心脏指标情况来看,观察组患者的PR间期整体低于对照组患者,QT离散度度整体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整体心脏功能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比于以往采用利多卡因药物进行治疗的方式,胺碘酮药物具有更好的效果,非常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
研究显示,近几年,不仅我国心脏病患者的整体数量有所增加,国外心脏病患者的数量也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因心肌梗死问题带来的后室性心律失常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在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的前提下,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猝死,以往,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利多卡因是最常见的药物,但是临床效果十分有限,无法满足患者日益提高的医疗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院专家经过研究尝试采用胺碘酮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这种治疗方式也受到了患者的广泛欢迎,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8例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39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2.5±4.1)岁,对照组39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66.1±4.2)岁。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本次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存在心率过速的问题,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与此同时,本次研究已征得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的同意,两组患者无论是从病情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基本资料的角度来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较高的对比价值[1]。
1.2方法
本次参与研究的两组患者在入院初期均需要接受溶栓治疗,与此同时,采取技术手段维持患者体内电解质稳定,确保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利多卡因药物进行治疗,用药过程中,先采用注射的方式少量给药,后使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两次治疗的时间间隔要保证在15分钟以上,静脉滴注治疗时间需控制在24小时以内,滴注速度需要控制在每分钟1~3mg[2]。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先注射胺碘酮药物,注射工作结束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药物滴注速度,静脉滴注的时间需控制在6小时以内,6小时静脉滴注结束之后,持续对患者进行24小时静脉滴注,滴速速度控制在0.5mg每分钟,两组患者均接受三天治疗,治疗工作结束后,复查患者的心电图,对患者的PR间期和QT离散度进行分析[3]。
1.3临床观察指标
首先,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康复情况:治愈,说明患者接受治疗后,心脏各项指标与健康人无差异,不影响正常生活;有效,说明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和入院初期相比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达到出院标准但仍需进行进一步调理;无效,说明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心脏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未达到出院标准,日常生活仍然受到较大限制。
其次,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需进行心电图复查,通过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PR间期和QT离散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4]。其中,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情况均以PR间期和QT离散度标准值和实际检查结果对比值进行判断。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治愈22人,占总人数56.41%,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治愈19人,占总人数48.72%,总有效率76.92%。观察组患者无论是在治愈率方面还是在总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
.png)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两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接受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无论是在PR间期方面,还是在QT离散度方面,均有十分明显的改善,其改善幅度整体大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讨论
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问题之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心肌缺氧和缺血的问题,且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心肌缺氧和缺血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进而严重损害患者的心脏功能,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最终导致患者心力衰竭,加重心脏功能的损伤程度,后果十分严重,部分患者甚至会因此而失去生命。在此过程中,很多患者会伴有心律失常的问题,临床上在对由心肌梗死导致的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病情出现反复的概率很大。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患者一旦发生此类问题,必须第一时间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一旦患者病情出现恶化,短时间内就会导致患者失去生命[5]。现阶段,在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利多卡因是主要药物,这种药物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由于药物的作用时间较短,加之在药物的作用下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部分患者用药后会出现心脏负担加重的问题,严重的患者会导致心力衰竭,直接威胁患者生命。针对以上问题,我院专家经过研究尝试采用胺碘酮药物为患者治疗,胺碘酮属于广谱类药物,相比于利多卡因药物,胺碘酮药物的作用时间更长,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体内钠离子内流过程中的平衡。胺碘酮药物不会对患者动作电位的高度以及静息膜电位的高度产生影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患者体内的电稳定性,降低患者舒张期的除极斜率。研究显示,在对心脏骤停患者、心室纤颤终止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胺碘酮药物具有较好的效果,其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心律失常的问题,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后室性心律失常病死率。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所患者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92%,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从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心脏指标来看,观察组患者无论是在PR间期还是在QT离散度方面,相关指标更接近标准值,由此可见,在对由心肌梗死导致的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比于以往采用利多卡因药物的治疗方式,胺碘酮药物具有更好的效果,这也间接证实了上述结论。
将胺碘酮药物注射到患者体内之后,其在患者体内的留置时间更长,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提升患者体内的血流通过率,扩张患者血管,加之胺碘酮药物拥有较长的半衰期,因此,具有更强的持续性。除此之外,胺碘酮药物还能够延长患者的心肌动作电位,进而使患者细胞的兴奋性、心室肌细胞的功能同时受到抑制,进而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这种治疗方式适用于患者发病初期,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旦发生后视性心律失常的问题需及早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加大治疗难度。
综上所述,在采用胺碘酮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胺碘酮药物虽然在起效速度方面弱于利多卡因药物,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其在改善患者病情方面有更好的效果。除此之外,针对部分患者使用利多卡因药物后存在的不良反应问题,胺碘酮药物在这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相比于利多卡因药物,胺碘酮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不仅受到了广大医生的欢迎,同时受到了患者的欢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艳,刘寅,肖健勇,高明东,李春洁,郑权秀,张伟杰,白杰,丛洪良.冠状动脉内溶栓结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11):1146-1149.
[2]胡林婕,张勤,徐冰,李晓彤,张建秋,董静,徐超凡,赵星星.两种输液方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中补液效果[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10):996-999.
[3]娜日罕,周红,董莉.热休克蛋白70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10):1054-1057.
[4]李君霞,郭蕊,田媛媛.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应用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16):1672-1674.
[5]李谦,王新宇,陈青远,张勇,张瑶俊.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07):7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