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淦
(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150080)
摘要: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来说,大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就面临着一些失业的情况,没有一定的未来规划的目标和方向,也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阶段中应该做什么,或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和方向选择什么,就业能力缺乏,导致一些机会的失去。基于此,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途径
1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重视程度不足
众所周知,高校的就业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身的教育能力和办学水平,因此对于就业率的提高成为现阶段很多高校的一大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很多高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或者提升科研水平来提高自己学校的就业率。这些方面的措施虽然能够优化专业结构以及提高办学水平,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基于此,高校应该对提高学生就业率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重新调整解决措施,在原本的专业课基础上加强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1.2 校企合作深度有待提高
目前应用型高校都积极和企业进行协作培养专业型人才,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大多数校企合作都停留在纸质材料中,让学生真正融入企业进行全流程、全方位实践的机会极少,学生真正接触生产实践和管理学习机会过少,导致学生不能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有些企业考虑到人身安全和生产成本等问题尽量减少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只按照已经相当成熟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也存在部分企业把实习实践学生当作临时的廉价劳动力,让学生进行某单一环节的标准化机械实践,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培养,因此,学生只能够了解企业的片面经营活动,不能培养出创新意识。
2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
2.1 优化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服务导向、团队合作、资源整合、发现机会的创新改革、超前行动及价值创造等。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应理清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关系,在思想层面上达成共识,充分突出创新在创业教育中的价值,明确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的主体关系,确定创业活动与价值观塑造的逻辑联系,进而通过“敬业”“团队”“冒险”“创新”等维度传承并发扬创业精神,使学生在创业教育中得到发展、得到成长。而在创新创业教育方略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应重新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及就业发展层面的功能,将教育重心从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层面,转移到市场经济建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的层面上,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更深、内容更多、技术更强,从而使创业人才培养成为我国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前提。而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结合“互联网+”的理念,解构并重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让互联网思想贯穿到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流程中,凸显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2 增加校办企业的作用
随着社会企业的发展,一些高校和企业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共赢的模式,学校培养一定的专业人才,然后输送给相关合作的企业,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互利共赢。因此,加强校办企业对于高校大学生们培养一定的就业能力也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学校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通过合作来培养就业能力和意识,从而促进学生们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只靠高校单一的付出,还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支持和合作,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校企联盟协同育人委员会,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策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联盟中信息对称优势,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进行调整育人的目标。虽然企业是以利益最大化主要经营目标,但是在校企联盟中,企业应当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企业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留在企业任职,缩短员工培训时间;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学生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激发企业活力。
2.3 创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对于学生们来说,大学的学习不是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学生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懂得参与一些丰富的校园活动来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这些校园活动可以使得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实际运用的经验和能力,当以后就业中出现一些突发情况时,就可以有效的进行解决。
2.4 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双师型”即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高超的实践教学能力。因此,针对于高校教师要提供更多的企业任职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频次,增强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打造成具有学识渊博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在高校教师引进过程中也应增加教师实践经历评分比重,积极引入高水平的实践教师。兼职队伍建设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教育的方式之一,企业专家可以作为专业实践教学老师到高校兼职,为学生进行授课,并且把企业中的现实问题带到课堂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以校企联盟协作模式为依托,深度融合高校和企业的“双师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理论应用能力,并且增强教师课题研究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提升企业专家的专业理论水平,充分借助高校科研能力解决企业难题;最后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有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5 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针对高校创业教育层次性低、结构性紊乱及互联网难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高校应从育人机制的层面出发,构建出以创业学院和创新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探索社会、企业、高校三方的协同发展机制。首先,我国高校应将教育重点放在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科技教育等层面,努力实现价值市场化、政策系统化、创业资源化、服务组织化、创新专业化的目标,构建出拥有学生特点、高校特色及地方优势的培育机制。根据现代教育理念,高校应在网络环境下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四个层次上,充分整合技术、信息、资本、人力等资源体系,努力实现科研、企业、高校及政府的对接,使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创新平台及政府机构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及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互联网层面,高校应探索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机制,让互联网技术成为启发层、孵化层、授业层及实践层的核心要素,使学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和影响下,实现泛在化创业学习、创新实践的目的。
2.6 建立评价系统
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系统,才可以提供给学生们一定的评价和反馈,在这个互相提交建议的过程中,就可以更好的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以及就业之后的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自身的更好的发展和就业。学校也需要适当的增强师资力量,在学生们培养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开设对应专业和相关课程,还可以适当的强化实习基地,帮助学生们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一定的评价系统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和内容。
3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解决目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持续不断的输送人才的手段,对于高校而言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入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永霞,张雪,施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双顾客”满意度评价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9(03):11-19.
[2]程玮.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实证研究——基于全国64所高校的有效样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7(07):98-105.
[3]郭欣. 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吉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