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彭湘棋

发表时间:2021/2/1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12期   作者:彭湘棋
[导读]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核心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入当前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但在网络时代下,学生的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需要意识到网络所带来的变化对于教学的影响。本文将对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进行分析。
                                                                        彭湘棋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150000)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核心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入当前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但在网络时代下,学生的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需要意识到网络所带来的变化对于教学的影响。本文将对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应用缺点,具备鲜明的特点。一是知识传授的时效性。网络空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信息传递上大大优于传统的思政教育。传统的思政教育囿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很多时候不仅传播速度慢,也很不便捷。依靠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在无形中增加了信息的时效性,这种传播方式是全方位、全天候的,大大提升了思政课的效果。二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在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处于领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采取“人在网中”的模式,学生和教师可以互动交流,及时探讨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三是受教育环境的虚拟性。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进行,学生与教师是面对面的。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学生则是处于虚拟的环境中,通过虚拟空间借助新媒介学习,人沉浸在其中,并通过一定方式与之实时交互,达到超越现实的目的。
        2 网络化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中文化元素多样复杂,而一些网络文化弱化了大学生对于主流思想的认同感。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网络上出现的大量新词汇、新语言,其在增加语言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也在激活大学生的欲望与想象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的工具化以及利益化所导致的内在价值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内在想法,从而导致大学生异化。在网络上,语言暴力的层出不穷以及语言权的滥用,各种不良的网络话语以及观念冲击着现有的主流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心态变得浮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3.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能否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点。高校要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一方面,高校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推动辅导员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增强辅导员的担当意识,完善辅导员测评标准,强化思想政治项目支撑,使辅导员在承担本职工作时“能作为”“敢作为”“善作为”,能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多层次、多内容的教育与培训,造就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高素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3.2 加强重视,科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目标和学生对网络的沉迷程度等,及时引入新的思想政治交流工具,加大高校在网络方面的人力和物力支出,牢牢把握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思想走向的关键因素。在学生思想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校园网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及时发布正能量的、积极健康的信息,使得高校文化舆论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正确的思想政治舆论可以占据学校思想的主流,引导学生及时对自己的认识进行反思,明确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应当采取的方法,结合学校提供的先进文化和舆论知识等,推动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应当对网络的特点进行充分利用,结合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在网络上实行对应的形式等开展教育,设置私密信箱等,引导学生及时将自己的问题反馈上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为合理的形式开展。
        3.3 利用新媒体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媒体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新功能的集中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和掌握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和规律,要突出新媒体的平台功能,注重挖深、挖实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将校园网、微博、微信及各部门信息平台等整合起来,在“内容为王、质量取胜”上做文章,在丰富的新媒体资源中找寻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宣传学生身边优秀事迹的方式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发挥新媒体平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新媒体平台上。同时,要及时深化舆情引导,把握好舆情引导的时、度、效,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正向舆情引导,在思想引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新阵地。
        3.4 优化言语表现
        时代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当下,我们要考虑到网络化时代下大学生的语言特点和风格,要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找出学生心态变化的依据,并进行客观的分析,为今后的课程做好准备。现阶段,大学生的社交大都依靠网络进行,在网络的环境中,学生能够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网络帮助学生消除了物理距离上的屏障,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中与五湖四海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换而言之,在这种巨大的交流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学生的认同感也在快速发生转变。因此,教师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了解学生在网络时代下的变化,以此来确保课堂不会与学生脱节,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
        在大学生眼中,空洞、说教、枯燥这些都是思想政治课堂的代名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改变。通过对网络时代下学生自身思考特点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一些有人情味的语言,让思想政治课堂语言更加人性化,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语言来避免以往刻板的特征,适当增加一些文学性的特征,以增强整体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和舒适性。从而使语言的表达更具有激情和活力。例如在讲解主客体统一这个哲学原理时,教师可以运用苏轼的《琴诗》来进行展现,让学生意识到,想要完整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演奏,就要从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相辅相成的演奏,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演奏的效果。又如在讲解人类奋斗精神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小说《海上劳工》剧情的分析,让学生从吉里亚特与狂风骇浪进行搏斗的故事情节中了解到广大人民的意志力与智慧。语言文学化的运用,主要是通过适当运用有效的文学素材,从而使更多的思想政治思路通过这些素材来有效地传递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对这种文学素材的运用,能够改善思想政治课堂,通过文学色彩的渲染,能够让学生不再排斥思想政治课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网络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执行者,必须时刻确保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方法符合当下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参考文献:
        [1]王翠华.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0):118-120.
        [2]王丹丹.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4):140-142.
        [3]郭骏娣.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9):211-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