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教育误区——读尼尔森《正面管教》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30期   作者:李爽
[导读] 从教以来,在班主任这条路上摸爬滚打了七年半的我遇到了《正面管教》这本书。

        李爽
        深圳市海韵学校
        从教以来,在班主任这条路上摸爬滚打了七年半的我遇到了《正面管教》这本书。虽不是第一次读它,却是第一次尝试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去梳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际,反思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得与失。
        学无定法,教育亦然。没有谁说正面管教的方法就一定正确,也没有人说正面管教的方式就一定适用你的班级你的孩子,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提醒班主任老师换个角度看待师生关系,学着用“正面管教”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也许更会发现你曾经陷入一些教育误区而不自知。
        误区一: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时必须保持教师的威严。
        因为有了学生,才有了教师的存在。我相信每一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认为好的老师确实应该和学生平等相处,然而大部分的教师一定会还认为教师的威严不能丢,因为孩子们很容易因为师生平等而得意忘形,一旦得意忘形,就会出现一些不规范不正确的行为,这就需要教师的威严去镇压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己做的不对,以此纠正不正确的行为。我感觉“正面管教”的提出正在试图打破教师的威严,让教师以一种更加平等,更加公正,更加客观的方式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老师们可能担心如果不够“威严”,学生可能会被“娇纵”,“正面管教”就是认为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远比专横的控制更为有效”。与其做一个威严的老师,不如做一个“和善而坚定”的陪伴者,尝试和学生一起制定学生愿意遵守的规则和纪律,双方平等而互相尊重。
        误区二:学生犯了错误必须惩罚,对犯错误学生的处理就是不能让他好过,要让他感觉很糟
        当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几无例外的都选择惩罚。迟到了,站着。说小话,站着。乱丢垃圾,捡起来罚扫地。不带校卡,罚抄几遍长记性。“正面管教”中提出,短期看来,严厉和惩罚是有效的,然而就长期效果来看,惩罚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意想不到的伤害——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
        因为惩罚不利于孩子培养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归属感和价值感又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惩罚或许会让孩子长记性,但是孩子依然不知道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做,这里就反映了惩罚的弊端。作为教师,我们希望教育孩子成长成人,拥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然后他们在探索中会犯错,一旦犯错我们就惩罚,又遏制了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样的教育不仅无效而且可能有害。所以,老师有必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我们要关注以后而不是纠结之前。他们都是渴望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只是他们用错了方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教给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得到归属和价值。
        更可怕的是,处理犯错误的学生就是一定不能让他们感觉好过,要让他们感觉很糟糕才对,因为如果他们感觉良好,那就不是惩罚而是奖励。学生犯了错误怎么能“奖励”他们呢?这样他们不是会变本加厉的犯错误吗?很多老师都抱有这样的疑问。只是当我们回归问题的本质——学生犯错误老师希望什么?我们才会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只是希望他不再犯错了,既然目的明确,如果“奖励”能够又快又好的达到目的,又何必苦苦纠结于一定要让他不舒服让他感觉很糟?除非你承认你的“教育独裁”心理在作祟。
        误区三:严厉批评过后,只需要哄一哄就能挽回孩子
        这个误区中其实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严厉批评”是否可取?与你说话的内容相比,学生其实更看重的是你说话时的语气。

以一种“严厉的”“疏离的”“高高在上的”或是“怀疑的”“鄙视的”态度与学生沟通,甚至对学生“冷嘲热讽”“嗤之以鼻”,你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学生真的会买账吗?
        当学生发生状况时,我们应该引导怎么去解决学生的状况,而不是去宣泄“因为这个状况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的不满情绪,老师害怕收拾残局,害怕学生的状况带来麻烦,所以满怀怨气,从而“借题发挥”。“正面管教”提醒老师与其恶意宣泄,不如停下来,尝试着能不能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其次,你认为“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的做法学生真的就毫无芥蒂了吗?好了伤疤,他们也许不会忘了疼,因为那疼是疼在心里。老师不负责任的言语和语气,已经像一把尖刀割伤了他们内心对老师的热爱,割断了最后一丝对老师的尊敬。到最后,学生只是在敷衍你而已。
        “正面管教”提醒我们要善用启发式问题,“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整个过程,老师必须要保有“同理心”,只有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角度,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才能真正弄明白他需要什么?为什么会犯错误。如果老师能够把学生犯的错误当做他的一次不可多得的经历,并且让学生也意识到这是他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学生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除此之外,更多时候“无声胜有声”,一个安慰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拍肩,一个意外的拥抱,都会给学生莫大的支持,让他们觉得你就是“自己人”,“自己人”的教育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误区四:学生犯了错误需要冷静,老师则无所谓
        这个误区很明显把老师和学生割裂了,认为学生犯了错误,就是学生一个人去承担,不管老师怎么教育他,都是学生应该接受的。这是极其错误的。其实,不仅学生需要冷静,老师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更是需要冷静。因为,如果想要解决问题,双方都必须保持冷静的态度,毕竟“冲动是魔鬼”,冲动激动之下,都容易好心办坏事。这就是“正面管教”中提到“冷静期”的价值,与我们一直所强调的“冷处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冷静期”或者双方“积极的暂停”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公正的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冷静期”或是“积极的暂停”,老师都不能故意去激怒学生或是伤害学生,这是学生非常宝贵的一个“黄金时期”,一个成熟的“冷静期”和一个有效的“积极的暂停”是学生重拾自我、自我反思、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经过程。对老师而言,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的心态越积极,学生改正的几率就越大,学生也就能越快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误区五:一旦学生挑衅老师,双方陷入权力之争,老师务必要赢
        当老师赢得和学生权力之争的主动权,老师真的“赢了”吗?多少老师认为自己必须“赢”无关谁更有道理,仅仅是因为“我是大人,你是孩子”,孩子必须服从大人这个歪理。
        “正面管教”中就指出,大人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两者有根本的区别。从过程看来,“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又能力和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就结果而言,“赢了”孩子,孩子成为失败者。“赢得”孩子,孩子则收获了肯定、尊重、归属和价值,这才是双赢。老师们,不要纠结于谁赢谁输,不要赢得了一时之快,而失掉了学生的信赖和发展,得不偿失。
        总结看来,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行为中会会存在一些误区,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真心没有把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对待。空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却没有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和甄别纠正他们错误的表达方式,有时好心就会办坏事,尽力了却没能教育好学生。
        教育有时很简单,简单到只是需要你蹲下来、慢下来,和他一样的高度,和他一样的速度,也许你就懂得了他。
        理解万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