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杰
池州学院 安徽 池州
摘要:莫言是我国著名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的小说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例如其叙事方式的主观化、叙事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叙述情景的转换多变等等。莫言小说的写作方式对于我国的文学写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其对于一些叙事结构的运用,例如内结构和外结构的使用融入了一些现代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于莫言小说几个叙述视角的分析,对于莫言小说的叙事分析进行探究,讨论其中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交汇与融合。
关键词: 叙述方式;主观情绪化;叙述结构;内结构;外结构
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对于叙事方式的结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叙述结构在传统领域叙事文学中主要作为外在形式的因素,但是在现代的叙述中其却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在没有足够了解文本的叙述结构之前,便无法更好地理解作品,在解读莫言的小说时也是如此。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通过莫言对于时代宏大的描写和对于小人物的刻画,能够使读者感受到时代的特点以及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
一、莫言小说的民间化叙事立场
由于莫言的家乡是东北,因此其大部分小说的创作背景都是在东北的乡村。莫言的小说也展示了浓厚的对于民间的热爱和关怀,其最频繁出现在莫言小说中的地址便是高密县。高密是以莫言的故乡大栏乡为原型构建出来的,莫言通过对乡土气息的细心描绘给人们展示了东北热情、奔放的乡土人情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勇于牺牲的精神。例如在《红高粱》这本小说中,莫言一开始就这样写道:“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1]。”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莫言在小说中赋予了文本宏大的历史意义,其也通过一些独特的叙事结构将展现了每个人物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精神。无论是男主角余占鳌不屈不挠,为了保护家人和祖国勇于牺牲的精神还是女主角戴九莲足智多谋、坚韧勇敢的精神都能够折射出那个艰难的时代小人物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也正是莫言小说中的民间化叙事立场,能够使得人们深切地感受到高密县的风土人情、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整个时代背后的残酷。
二、莫言小说的个人化历史视角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个年代的文学创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常常使用个人化视角,莫言也是如此。莫言的小说都带有一些自己生活过的印记,其塑造的每个人物也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鲜明的精神象征。虽然莫言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大背景下的小人物,但都具有各自的魅力。莫言也是通过对于小人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时代精神。例如在作品《丰乳肥臀》中,莫言讲述了一个民间母亲的事迹,通过对她的八个女儿的故事的展开,将那个社会各个派系进行联系,并且卷入了二十世纪的政治舞台。这本书中的母亲一共有八个女儿,都赋予了当时人们重男轻女的名讳,这些招弟、求弟的名字也从侧面展示了时代的畸形。此外,这些女儿都是母亲与各个不同的人物所生,其中有光棍,有江湖郎中,也有洋牧师。母亲与这些人所生的女儿最后也嫁给了不同的人,而这些人的社会身份也各不相同,有国民党也有共产党,有土匪也有被卖到窑子里。
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性格刻画和身份描写,能够令读者窥见当时那个时代的残酷和无奈。这些悲惨的小人物也是时代的缩写,莫言通过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苦难的母亲和一个战乱社会下残酷,通过个人化的视角,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自然,引人入胜,在故事的最后,读者也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悲伤[4]。
三、莫言小说的偶然化历史进程
文学作品多以现实为素材,进行一些加工和创作。莫言小说的那个年代是战火纷飞的时期。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也有很多战争和历史元素,但是历史事件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于文学的描写也存在一些偶然化。例如小说《檀香刑》中,莫言塑造了一个民间抗德英雄孙丙的形象,但孙丙与之前“十七年文学”中像梁生宝、周大勇这样的革命英雄是有很大区别的[5]。他们的人格和行为方式体现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以及他们对于命运的抗争性。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也体现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此外,孙丙的抗德行为并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行为,而是妻子遭德国人调戏后自己愤而还击不慎杀人之后走投无路的一种被动选择,从这个片段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些偶然的历史事件推动着人物性格的爆发和改变。
四、莫言小说的欲望化历史解读
在莫言的小说作品中,由于受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回归文化本身”思潮的影响,莫言在小说作品中十分重视对于欲望的还原。在他的笔触下,欲望是当时人们展示自己生命力的一种手段,每个人都是对生命具有充分欲望的个体。莫言也是通过这些小人物对生命的欲望来为人们展现历史的画卷,例如在《蛙》片段中,通过描述孩子吃煤来展示人们对吃的欲望。也为人们展示当时那个饥饿的年代,也体现了莫言赋予在小说里深厚的人文关怀[6]。此外,在《丰乳肥臀》中,莫言对于欲望的描写和解读也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无论是对于母亲的一些描写还是对于上官金童的刻画,都能够给读者展示出当时那个年代的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和对幸福的渴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文坛开始进行转型,其主要方向是回到文章本身,而不是着重于探讨政治。这种文学创作新形式也成为当时的潮流。因此,莫言在当时的小说作品中也融入了这些思想,因此对于文本内容的描写较为直白,也正是这样的叙事方式使得莫言在作品中有意识消解权力意识,而尽量展示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结论:综上所述,莫言在小说创作方面是将现代化的叙事结构和传统的经验相结合。莫言的小说在其创作时赋予了文本先锋的意义,但是在叙述结构上又是坚持传统的叙事方式,这样的形式便构成了一种对立的平衡,使得他的小说更加具有可读性和意义[7]。此外,也正是莫言小说中存在的对抗性和对社会深切的关怀,使得他的文学作品能够传达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莫言 .红高粱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邓林,石春让.莫言小说英译本在西方读者群体中接受态度的微观情感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4):85-89.
[3]施军.叙事交流视域下的莫言小说研究 ——评姜春《莫言小说叙事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5):529-531.
[4]樊保玲.莫言小说叙事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5(5):111-115.
[5] 邓金洲 .历史的民间想象——莫言新历史小说创作论 [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莫言. 红高粱[ M ] / / 莫言. 莫言文集: 卷一. 北京: 作家出版 社, 1995. [7] 董小英. 再登巴比伦塔[ M ]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 店, 1994: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