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周洁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周洁
        重庆市垫江第一中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关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改革路径,借助科学的教学手段,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打造一种开放探索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推动高中教学改革的步伐,积极响应国家新课程理念下的号召。基于此,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效果
引言
        语文教育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要充分重视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开展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关键也是教师的职责,为了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应当有效坚持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师未能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程标准已经在教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因为传统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十分深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应试教育理念已经在教师的心中打下了坚实的烙印,让教师已经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一时之间无法彻底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枷锁,仍然将自己视作课堂的主导者,通过填鸭式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然而,事实上,采用此类教学手段会对学生的长久发展造成极大的限制,让学生难以消化所学的知识,不能建立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对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展开分析,发现其原因在于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且没有充分关注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他们通常认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因此无需开展课程改革,更无需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由于受到错误思维的影响,让高中语文课堂变得十分枯燥,导致课堂创新性有待提升,限制了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带来了非常多的困扰。
        (二)高中生语文学习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学生大多认为背课文、做题、写日记、周记,写作文,读书等就是学语文。总体来看,学生学习语文似乎仅仅局限在教材、课本等手头资料上,局限在课标要求的背诵篇目上,之后做些习题巩固知识点,便觉得语文已经学完了。这样狭隘的认知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其实,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语文并非仅仅是课本上的,并非仅仅是陈列在书架上的,并非仅仅是存在于练习题中的。语文说出来是动人的语言,写出来是艺术的文字,吟出来是优美的诗词,绘出来是令人神往的美景。而这一切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一份真情去领悟。
        (三)传统教学模式依然盛行
        应试教育机制影响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依然以“填鸭式”为主,教师关注知识灌输,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缺乏对全新教学需求的分析,学生缺乏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思维意识发展、素质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强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路径
        (一)准确定位师生关系
        教师在高中语文实践教学当中,要通过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点,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获取能力,并且教师需要重视师生关系的确定,强化学生对于教师的服从能力。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当中准确地定位师生关系,通过合理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启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能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熟悉此篇课文,教师也要在朗读教学当中使学生学会停顿和思考,深入地分析文言文中的内心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学习热情。教师通过朗读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技能。在此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准确的师生定位,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课堂互动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思维发展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引导,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空间。高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循环上升特点,设计思维训练方案。问题引导是激发学生思维潜力的最佳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指导中,可以利用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思考,尝试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其成为主动解决问题的优秀学习者,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阅读课《江南的冬景》,首先,可以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情感,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融入音乐情境,强化情感要素体现。然后设计思考问题,如:“作者为什么开篇先写北国冬季景色?”让学生合作讨论,接着提问:“作者在文章中已经表明了自己思念江南的情感,那么文章出现两次‘异’又是分别指的什么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化思考、层层推进,逐步理解作者情感的递进变化过程,感受语言的魅力,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效果。
        (三)合理强化生活元素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强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质量。通过发挥教学情境策略的生活化特征,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与知识内容的关联,激发他们的主观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学习目标。同时,情境的创设与生活元素具有十分紧密地联系,在高中语文的知识分析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进行研究,明确写作方式的意义与作者的思想状态。通过适当融入生活化内容元素,有利于学生快速明晰文章内涵,建立对应的日常体系,达到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效果。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结合评价体系的新要求,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进一步强化适应社会的效果。因此,合理融入日常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认知与技能提升,达到新高考的基础要求。例如,在教学《雷雨》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创设与文章对应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家族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内容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适应性,满足新高考的教学需求。
        (四)分层教学,展开积极评价
        当前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表达空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需要教师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与时俱进,将教学手段进行创新。需要教师建立对于班级学生兴趣的深入了解,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展开差异式教学,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同想法。通过适当的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升,以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此外,教师也需要综合考虑班级学生的层次水平,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通过以优带差的形式,为不同小组布置差异化的学习作业。通过个性化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以被充分激发,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结束语
        在新高考形式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老师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教学情境的应用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条件下,强化自身的应用技能,丰富素材积累储备,满足新高考改革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宝明.高中语文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有效性[J].课外语文,2019(34):27-28.
[2]王娟.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J].高考,2019(34):134.
[3]李莉.浅析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9(33):83-84.
[4]蒋薇赟.高中语文教学变革的点滴思考[J].课外语文,2019(31):81-82.
[5]张书耘.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9(10):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