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设浅探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韦政亨
[导读] 在生活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关心到学生的成长

        韦政亨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中心小学  545306
        摘要:在生活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关心到学生的成长,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寻找全新灵感;在此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融合传统教学的内容框架,全方位、立体地推进数学教学工作,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兴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基于此,以下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设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浅探
引言
        我国大部分一线教师都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课堂中,减少小学生的陌生感。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与人们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快拉近数学与学生间的关系,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重视度,使数学学习更具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生活情境化教学方面进行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一、根据生活实践寻找全新灵感
        生活情境的创设,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来寻找全新灵感,老师应该平时多多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在适当时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爱好和生活习惯,从而对学生的生活内容进行深度发掘。老师主动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成长过程,这种主动的沟通交流方式,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高质量授课,这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进步,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更系统的、更全面的知识,老师的教学灵感也随之在慢慢地提升。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思维的成长期,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比较薄弱的,这时候,老师更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这种关心不应该只是出于形式,更应该是出于内心,出于责任心,做到与学生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自由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关心学生的成绩以外,还要注重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生活,比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把学校运动会的一些项目或者是去超市买东西结合实际课程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下能够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了,学生思维转换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些生活情境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可以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日常相联系,才能为教师架构一个桥梁,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相联系,创建一个形式多样、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或情境化的教学,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放到数学课堂中来解决,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需要小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找出哪些生活问题需要通过数学来解决,自己能够运用哪些数学题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非常积极,达到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小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不断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实时观察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不断对生活情境教学进行创新和建设,以此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借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是相分离的,没有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的教学,即使学生学会了相关的运算也是纸上谈兵,没有现实意义。因而,教师应当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的《扇形统计图》为例,教师可以设定每位同学都是水果店铺的老板,让他们根据上个月苹果、梨子、香蕉、橘子等水果的营销额制作一份扇形统计图,从统计图当中分析哪些水果盈利较多,以此为依据制定下个月的进货计划。这样将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引入生活实际当中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推进思维发展
        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选择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有益于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既能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又能刺激思考能力,甚至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开拓创新,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表内乘法”时,教师可以借助现实生活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同时刺激学生不断思考,从而推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教师借助水果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假设某位同学有三串葡萄,每一串葡萄上有五颗葡萄粒,那么这三串葡萄一共有几颗葡萄粒?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并对此进行讨论,等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进行回答,并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分享出来。相信还没有学习乘法的学生大都会选择用加法的方式来计算,列出“5+5+5=15”这样的式子,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式子来为学生拓展出“5×3=15”这个式子,并请学生思考这两个式子之间的关系,然后请学生来回答,教师做补充和纠正,以此来为学生拓展关于乘法的内容。然后教师继续为学生创设情境,如:某位学生手里有两袋苹果,每个袋子里有六个苹果,利用刚刚学习的乘法,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关于乘法的知识,并推动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
结束语
        数学犹如散落人间的“珍珠”,需要人们不断发现,不断积累经验,教师作为“启明灯”,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并能通过生活发现数学思想,使他们真正领悟数学的真谛。通过生活情境能使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使数学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小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243.
[2]曾永兴.刍议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J].才智,2017(12):148+150.
[3]赵婷婷.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设浅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