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9期   作者:吴艳洁
[导读] 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

        吴艳洁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  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促使人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容易产生相关心理问题。特别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中学生承受巨大的升学压力,在家庭、学校与社会集中注视下,使其负担压力逐渐增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可有效防治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显著的教育价值。故此,文章将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下,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策展开以下分析,以期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积极心理学能够把高中学生存在的负面心理有效转化,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一面,以此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与行为层面,有效化解其不良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取向可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明新的方向。这就要求高中心理健康学科教师通过深入分析的方式,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取向对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作用,以此合理设计出符合高中学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提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设计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目标设计
由于现代高中学生学业负担过于沉重,且处于青春叛逆期阶段,容易增加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如若没有有效解决,会造成学生的性格缺陷,出现偏激、易怒等不良行为问题[1]。为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需要系统分析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纠正学生的不良心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心理健康活动任务,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
        由于每位高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不相同,所以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难以实现预期教育目标[2]。这就要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过程中,应尊重与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化,对学生的根本需求与个人感受加以重视。通过设计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契合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可让每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收获与成长,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策划心理健康教育话题
        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展开,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心理健康教育话题,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技术等,为学生呈现与学习有关的学习素材,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案例,以此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重视程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3]。除此之外,教师不仅可以引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生活话题,还能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改变学生负面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引入趣味话题,如“假如在深秋季节,你独自走在大道上,大道两边都是高大的灌木,随着秋风吹去,树叶就飘落在你的周围,你会觉得是哪种形状的树叶呢?”等话题,并为学生提供几个备选答案,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同时,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的观点,将选择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以便展开针对性心理指导,告诉学生不同的树叶形状所代表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构建生活学习情景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展开中,教师为学生构建生活情景,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积极心理学取向,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当前,生活情景构建,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思维想象两个角度出发[4]。但是,不管是逼真的生活情景还是想象内容,都要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刺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例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团队和我”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为学生构建生活情境,“在高中时期我们都参与过各种组织活动,而在组织活动中,你也会分配到一定的任务,你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展开合作与思考,使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进一步提升,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属于一门实践性、体验性较强的课程,也展现出学生实践活动的必要性[5]。为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应该全面了解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为学生创设契合认知发展规律的活动内容,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与发展。例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在讲解“获得元认知监控体验”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完成“八瓦结构”拼图任务,教师应该让学生由初级的学习认知转变成具象目标观念,以此在不同步骤移动中,学生会将自身的实际想法记录下来,最终在实践过程中,改变自身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观念逐步发生改变,打破学生的思维壁垒,让学生获得身心发展。
(四)促进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施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活动交流与沟通,每名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这也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教学过程[6]。为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应该对学生看法或建议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化解,以此纠正学生不良的思想认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讲解有关“把握情绪变化”时,教师可为学生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如“同学们为了庆祝你过生日,特意去你的家里跟你一同过生日,有的送来了一张贺卡,还有的准备了小礼物,但是你最好的朋友却没有给你准备礼物,只是在一旁说笑。晚上8点钟,你的好朋友将录音机打开,里面传来了她为你事先点播的歌曲,此首歌曲也是你最喜欢的。”让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并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自由发表观点或想法,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中,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思维获得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开端。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乎于个人未来发展,需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创新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通过利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优化解决高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芬芬.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探究[J].新智慧,2019(36):107.
[2] 许凌燕.关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59-60.
[3] 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3):75-79.
[4] 吴学仁.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践[J].中国民族博览,2017(05):96-97.
[5] 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66-70.
[5] 田蜜,邓铸.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与资源整合[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2):5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