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育功能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   作者:高娟
[导读] 诗歌是世界上公认的文学领域的最高形式

        高娟
        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四中学校,山西省  太原市  030021
        摘要:诗歌是世界上公认的文学领域的最高形式,是艺术在文学领域中的巅峰,而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无数的唐诗、宋词、元曲流传至今,并且我国的现代诗也处于不断发展中,当之无愧于“诗的国度”这一称号。基于此,以下对如何发挥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育功能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教育功能
引言
        作为浅层学习的对立面,深度学习在近年来的教育教学界可以说是万众瞩目。尤其是它所强调的对学习者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毫无疑问是当下我们进行各种教学革新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呈现出侧重死记硬背、知识体系零散、学习动机功利性等浅层学习的现状,这既是教学方式程式化的必然,也是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必然。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一)诗歌文体模糊化
        高中古诗教学指导理论基于孟子的“知人论世”,主张教师应该按照介绍背景、分析古诗内涵、总结中心思想、古诗背诵等步骤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模糊了文体,学生不能将自身产生的朴素、零碎的感性认识转变为完整、系统的理性认识。虽然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素材,掌握了古诗鉴赏技巧,但是学生对新学的古诗无从下手,不能准确地对古诗的意境、内涵、主旨等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歌赏析水平低下,没有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里古代诗词阅读是按照朝代学习,只有23篇古代诗歌。而这些篇数对提升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是不够的,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诗歌的赏析水平只是能够翻译,而无法理解和感受诗歌中隐藏的思想和作者表述的强烈情绪。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一直停留在表面的意思和道理,自然诗歌赏析能力无法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就会变低。
        (三)教师阐述模式化
        教师模糊处理古诗的文体知识,主要表现在模式化阐述古诗。教师采取先解读诗人再解读作品,先分析字词再分析诗义,最后解析思想主题的模式。这种阐述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初级阶段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再使用此方法对古诗进行评价,而不能从古诗的蕴藉、言意之辨等方面入手,会使得学生对古诗的见解较为肤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如何发挥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育功能
        (一)情感教育功能
        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诗歌的情感教育功能,有利于抵制当前人与人之间不友善的关系,消除冷漠,抵御疫情背景下的暴力危害,增强团结,促进和谐;有利于大力弘扬亲情,友情,英雄情,家国情。构建良好的朋友关系、和谐美满的社会关系。诗歌当中的意象美最为吸引人,教师在教授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典型意象为切入点,系统归纳同一意象背后渗透的诗人的不同情感,比方说以“月亮”这一意象为研究点,可以探究因月而引发的不同情感,有对英雄人物的咏唱和英雄情怀的感慨,如曹操的《短歌行》;有渗透家国情怀的无奈,如李煜的《虞美人》;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与关怀;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失落与孤单。语文老师可以把诗中的友情、亲情、英雄情、家国情与现实结合起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要素,这样不但有助于横向的诗歌比较研究,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意象情感理解,以情感教育为主线,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美的情感和对生活中情感要素的把控。


        (二)合理创设诗歌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的感染作用及价值取向加以重视,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在情境中活跃思维,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音乐情境的创设,即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利用音乐的感染作用,为学生营造强烈且直观的情感气氛,确保诗歌情调与背景音乐的一致性,进而保持诗歌的色彩,提高教学效果。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教师在具体讲解环节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古筝演奏的《春江花月夜》,营造祥和与静谧的课堂氛围,将该诗歌的韵味和美感予以充分体现。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聆听时轻声朗读诗歌,随乐曲的变化沉浸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感受海面的辽阔和明月的皎洁,品味诗人传达的思想情感。另外,由于古典诗歌凝聚着古代文学的精华,属于一种高雅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朗读的情境,利用朗读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具体包括:(1)范读法:教师示范朗读后,鼓励学生模仿朗读,通过点拨使学生领悟诗歌的内容及情感;(2)引读法:教师根据诗歌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问题的答案,掌握诗歌内容与表达技巧。以《琵琶行》为例,教师在讲解中可提出如下问题:该诗歌描写于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诗中哪句通过荻花和枫叶自然意象的描绘来勾勒出秋之萧瑟?教师可以从诗歌内容和叙事顺序出发,恰当实施诗歌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三)审美教育功能
        发挥高中语文诗歌的审美教育功能,需要在诗歌的内容以及诗歌所表现的审美思维上下功夫,特别是针对诗歌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并能明辨是非,分清丑与美的质的区别,如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竭泽而渔、为渊驱雀、杀生害命、掠夺破坏自然等现象的发生,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审美思维。例如从《诗经》、《汉乐府》的写实主义传统入手,引导学生直面现实,敢说真话,透过现象,把脉社会,揭露时弊,一心向美。同时可以结合陶渊明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体悟心灵之纯净,培育乡土之情结,涵养家园之意识,构建“天人合一”之关系。
        (四)反思性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环节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了。事实上,这是师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抓手。教学的效果究竟如何,要依托评价机制的建构。传统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往往只关注总结性评价,唯成绩论,以成败论英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都较单一。反思活动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反思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进行更深一步的有意识性、调控性的元认知活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强调反思性,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反思,二是学生的学习反思。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听课、评课等传统手段能够获取的反思性材料已然相当有限,因此有必要以问卷、访谈、无记名投票等方式来进行更加有真实性的教学反思,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而学生的学习反思则更多体现在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发现自身在诗歌深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构建起系统完整的诗歌知识体系。换言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都是反思性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对于高中语文诗歌学习的深入都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古典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古典诗歌学习与鉴赏的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时,应该立足实际,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科学组织审美鉴赏活动,合理创设诗歌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文化素养,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庆勇.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之思考[J].中国新通信,2020,22(14):198.
[2]霍蒙.浅谈高中语文的诗歌“四步教学法”[J].才智,2019(30):192.
[3]张丽丽.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28.
[4]夏有耘.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7):162.
[5]张蓉芳.解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9):27+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