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艳芳
苍梧县石桥镇第二初级中学 543116
摘 要:随着经济的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科学性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美术已经成为了初中学生将要学习的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学好美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美术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学习不认真、学习吃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就有老师提出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本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美术教学;相关应用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实际教学中创造一些生活化或者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进行学科学习,调查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上课的专注性,有助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初中学段的学生大多12-16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进行培养的关键时期,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本文也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以下两个角度谈相关探析。
1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到究竟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对情境教学法的概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众所周知美术学科在初中学段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而在这一学科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哪几方面的意义呢?笔者将分点探究。
首先有助于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是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就更可能学好这门学科。初中美术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实际学习中也涉及到一些点面的画法,这样的特点也导致很多学生觉得美术学科枯燥无聊,从而学不好美术。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美术学科中有助于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来源,总之将情境将学法应用到学科教学中的第一个意义就是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学科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学科兴趣的养成。
其次是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我们常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一种朋友般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教师顺利的开展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情境去进行教学是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当一个角色,而教师扮演的这个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不断拉近的过程。
2 在实际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情境创设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对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情境创设进行教学的意义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方式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如何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2.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美术说到底属于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而提起艺术相信抽象是不少人的共识,美术学科抽象的特点也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学起,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能在美术客养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则一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第六课“公益招贴设计”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商场电梯中有人吸烟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去创设一个禁止吸烟的招贴画;或者我们也可以创设一个献血车的场景,在献血车外是不敢献血的人群,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去创作一幅鼓励献血的招贴画。上述两种情境在实际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教师将这种比较常见的情境搬到教学课堂并辅之以相应的创作要求更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能够把美术学科从抽象中拉回现实,引导更多的学生去更主动的学习美术学科和进行艺术创作。
2.2 创设表演情境
上文也有提到,初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极其活跃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迫切的要求课堂的活跃性,他们不喜欢死板的课堂,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我们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可以加强对表演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真的动起来。例如在学习“梅竹言志”这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在PPT上准备一些优秀大师的梅竹作品,然后根据作者的生平去表演推断一下作者画这幅画时的心境,在表演时老师可以提示学生不用拘泥于形式,只要表演合理即可。通过这样的表演能够使学生近一步的了解作者的心态和画的内涵,这种内涵也是指导学生绘画的原动力。
3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落实当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现在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美术一直是各个学段的必备学科,在初中学段对学生进行系统正规的美术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得出经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关于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上文主要提到了几种具体的方式,但有一点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的,那就是其具体的应用方式并不仅仅上文提到的几种,更多的方式方法还需要老师根据具体的学科实际去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虞应连.采用复合评分法注重个体内差异评价[J].中小学管理,2018(1).
[2]茹建文.关于构建初中美术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8(2).
[3]曹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3(21):11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