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提琴为例,对现今音乐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   作者:孙思诺
[导读] 什么时候开始“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同义词?

        孙思诺
        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什么时候开始“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同义词?是否每一场比赛的获奖,和考级的级数就真的代表并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学生真实的演奏能力和水平?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的?是否学生拉了一首曲子却不知道作者和背后的创作背景,这样又如何把握住情感?这么多学生选择学习了音乐,音乐素养又如何,最后是不是成为了学习过音乐的“音盲”?通过以上的情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今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改善呢?以下进行浅谈并加以列举:

        【关键词】小提琴,音乐教育,音乐素养,素质教育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选择学一门乐器来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获得一技之长,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而小提琴作为作为“乐器皇后”也成为了许多人选择的对象。


        小提琴由于没有固定的琴键,其音准都要靠演奏者的手法和长期训练下的经验来掌控,右手的运弓更是可以直接影响音色的特点和曲子的感觉,左右手的高度配合就促使演奏者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性。因为小提琴的难度,许多初学的学生经常会因为练习多次都不能掌握其中要素而产生厌烦的情绪,降低学琴的兴趣。通常在这时普遍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后,家长以只是兴趣爱好的想法为由,并没有因此抓住此机会提高孩子面对困难时心理抗压承受能力,不能及时鼓励孩子,致使孩子放弃了学习;第二种,孩子产生不积极的心态后一味打压,不能通过良好的教学手段和家长的良性配合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主的面对困难,而是注重重复性,不变通的技巧性技术层面的学习,以考级为目的,机械的坚持学习。数年过去最后考级完成,但是学生早已没有了对音乐和小提琴的兴趣,成为了演奏机器,若没有了一定的音乐环境或是演出的机会,可能不再会主动拿起琴,更不能说通过音乐来抒发和表达内心的情绪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时候开始“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同义词?是否每一场比赛的获奖,和考级的级数就真的代表并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学生真实的演奏能力和水平?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的?是否学生拉了一首曲子却不知道作者和背后的创作背景,这样又如何把握住情感?这么多学生选择学习了音乐,音乐素养又如何,最后是不是成为了学习过音乐的“音盲”?


        通过以上的情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今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改善呢?以下进行浅谈并加以列举:

一.灵活教学方式方法
        灵活教学方式方法主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对教学进行多元化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主要目的。传统常见的教学方式大多是一对一和集体课的模式,一对一授课体验下来的感受是很枯燥的,还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体课又有着不能及时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特点等弊端因素,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情况下不能完全激发培育出学生的潜能与能力。

但若是采取小组制度,几个实力相当的学生组成一组一起上课,既可以相互促进,因为人数较少,老师又可以清楚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进行下一步教学调整,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跳班”培养维护好学生高涨的学习劲头。定期还可以举办一些演出的机会,帮助学生挑选好适合自己的曲目,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让学生产生表演的欲望,等演出结束后和学生分析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练习基本功下次一定能更好,如果这时再回到音阶、练习曲的练习就不会再感到那么枯燥了。此外,面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在上课讲解时还应该化复杂抽象为形象简明,以讲解运弓为例可以这样表述:“运弓时手放弓上,弓放弦上,不要增加多余的力量,想象在坐滑梯时顺畅的感觉。”表述后加以示范,这样学生便会更快的理解好掌握。



二.正确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和搭配是一门学问,对于初学者选择教材更重要的是兴趣和适合两个方面。初学时因为小提琴入门较难,在教学方面,则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以扎实基本功为主要目的,而不能急于求成,要在练习基本功时让学生充满高度的热情和通过练习而带来的成就感,那么这时就需要对教材有着极高的要求。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铃木小提琴教育法》就是根据少儿兴趣进行编写的,我国国内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小提琴家编写了许多适合初学琴童的教材,如《张世祥小提琴初选教材》《初学小提琴100天》、赵微的《学琴之路》等。教材选择好可以帮助学生有明显的进步,反之如果超纲或是以考级的东西当做练习的主要和唯一教材则会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成长。要注重培养兴趣和扎实基本功为主要目的,而不能急于求成作为老师应该考虑学生更持久长远的发展。


三.培养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
        现今音乐教育大环境下,大家太过于注重和突出技术的重要性,而忽略了音乐内在的情感和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可否认技术的重要,但是能将音乐内化于心也是同样必要的!个人认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拿到一首新的乐曲前可以找不同版本的演奏先进行聆听赏析;再去认识帮助讲解其作者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有所了解;其次就要用心去感受,尽可能的达到共情;接下来就要通过练习,沉淀下来变成自己内化于心的东西;最后输出给观众给聆听者。总结下来可以概括为:聆听——认识——感受——沉淀——输出。若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音乐内涵,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相信在几年的熏陶和引导下定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美感和音乐素养水平。


结语
        以小提琴为例引出了许多当下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实际情况,并浅谈了几种适合的应对方法,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在教学中引导好学生对音乐的态度,培养学生兴趣和对美的追求,静下心来聆听感受音乐达到共情有着和练好技巧同样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注重学生长远音乐道路的发展。请谨记;“通过音乐教育我们要培养的是音乐家而不是演奏机器。”




参考文献:曾炎宣:《美育与音乐》
          凌紫.《王耀基访谈》
                         伊凡·加拉米安小提琴演奏和教学原则
                         王震山.小提琴教学之我见——王震山教授谈小提琴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