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   作者:沈双双
[导读] 劳动教育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沈双双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   256300
        摘要:劳动教育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高中除单独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结合专业特点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以劳树人。高中思政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主渠道,劳动教育观融入高中思政理论课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基于此,本文章对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劳动教育;困境;对策
引言
        劳动教育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而且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思考高中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及其实践路径,是新时代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本质是培养劳动幸福观
        国家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劳动才是现代社会的方式。高中在进行教育时,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意识到劳动者是最光荣的人,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对劳动的尊重感和敬重情绪,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向往和热情,同时还需要使学生意识到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劳动是光荣的,而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在对学生进行劳动的内在热情培养时,需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对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这样才是现代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向。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劳动是道德之源。劳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劳动品质。学生也可以在劳动中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会将这种积极的情绪迁移到学习之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另外,劳动可以创造美丽的生活环境、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美的感受和精神的愉悦,进而产生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的思想认同。因此,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困境
        (一)学生劳动素养普遍偏低
        现在的高中生是00后“千禧一代”,并且多为独生子女,随着普通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劳动观念被逐渐淡化,劳动基本素养缺乏相应的锻炼与养成,使得他们普遍缺乏劳动素养。当前高中生劳动素养偏低一方面表现在劳动技能素养偏低,很多高中生的个人卫生清洁、日常生活劳动需要长辈代劳,自己动手的机会少,长此以往,欠缺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低,劳动技能素养更谈不上达标。学生劳动素养偏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劳动心态素养偏低,很多学生对劳动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劳动就是干脏活、累活、体力活,不仅会占用学习时间而且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相当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劳动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劳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以及对人类物质生存资料生产等更长远的作用。
        (二)劳动教育面临着认知困境
        一是将劳动教育狭义化、简单化理解。一部分人将劳动教育狭义地等同于劳动课、课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忽略了劳动观念、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的培养。

另一部分人则是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劳动文化、劳动技能的学习,定义为对学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弱化和忽视了体力劳动。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出,人是劳动的产物,正是劳动才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类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成离不开人的辛勤劳动;全部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的劳动,它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高中一部分人没有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本质属性,造成认知错位。
三、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对策
        (一)开发时政资源,优化劳动案例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时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进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和感染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将有关劳动教育的时政资源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传递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宣扬新时代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渠道收集关于劳动教育的时政资源,并找到这一素材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把这些素材嵌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增强劳动教育效果。
        (二)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心态素养
        凡是劳动都没有贵贱之分,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等心态应被制止,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价值,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懂得劳动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哲学与文化》—“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课中,我们以“劳动对实现人生价值有何意义”为议题,组织学生针对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搜集人们勤劳工作、热爱劳动,用诚实的劳动换取美好生活的例子,使学生感悟劳动最光荣、最美丽,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过上美好的生活,树立热爱劳动劳动光荣观念,懂得劳动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
        (三)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理论认为,教育的主体要遵循教育客体的思想特点、行为规律,并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激发教育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劳动教育属于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应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理论,从劳动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来思考,要根据劳动教育客体的思想特点来进行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因而,需要充分调动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尤其是教师的积极性。
        (四)开展社会实践,掌握劳动技能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劳动教育不只是课堂中的劳动知识、劳动观教育,还应延伸至社区、企业、家庭、公益机构等各类场所中。通过教师的指导与监督,学生适当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刻体会劳动所蕴含的吃苦耐劳、勤劳肯干的精神。学生将掌握的劳动知识上升为获得劳动技能、体验劳动情感,实现“身”与“心”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强化劳动教育育人价值,拓宽劳动教育实践路径,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科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明.多“点”开花展现别样景致——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管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2):17-18.
[2]谈俊.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研究[J].教育参考,2019(04):62-66+71.
[3]蔡晓琳.高中思想政治课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19(10):36-39.
[4]张瑞荣.新时代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研究[D].兰州高中,2019.
[5]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