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   作者:  张虹 朱芸辉
[导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张虹 朱芸辉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黄海学院     266000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人格的灵魂工程,其“筑建”过程注定不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基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立足高校实际,完善适合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大学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
        关键词:大学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
引言
        大学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置于大学治理的视域下予以探讨,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这一主题更具现实性与时代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交叉,教学针对性不够
        调查显示,96%的学生认为两个阶段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交叉。其中,认为存在大量交叉的有84人,占18%;认为交叉程度一般的有320人,占69%;认为有少量交叉的有62人,占13%。个别学生甚至认为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是一样的。高校思政课存在简单重复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现象,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走访、交流得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基本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与研究,反之亦然,这直接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中学政治课教学不够了解,教学完全依赖教学大纲,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不够。
(二)教学方式落后,课堂氛围亟待优化
        当前,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手段,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和能量尚未完全迸发,加之思政课改革的实效显现周期长、见效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进力度、影响深度。调查结果显示,伴随立德树人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根本地位的确立,向思政课堂要实效已成为越来越多师生的共识,“翻转课堂”“智慧教学”等旨在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诸多改革亦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仍旧较为单一,尤其是在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硬件设备等方面的限制,改革的步伐还未完全跟上思想的进度,“一人一书一课堂”仍是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课堂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灌输式”教学、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考核评价不够科学,多元评价未见实效
        考核评价应囊括教学活动全过程,采用多个环节评价有机组合的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主角”,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但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较为普遍,面对数量较多的学生,教师在考核评价中要真正将多元评价落到实处确有困难,若采用“档案袋式”评价,又会造成“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多元评价、多维考评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只是走形式、走过场而已,多元评价的意义也因此大打折扣。调查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延续了中学政治课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期中或期末书面考试的总结性评价与平时课堂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方式单一。

不仅如此,书面考试命题也延续了中学的做法,较多采用记忆性试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关注不够,呈现出较强的“重总结、轻形成”“重灌输、轻互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核评价方式亟待调整。
二、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的进路
(一)构架完善的法制基本体系
        构架完善的法制体系是大学治理的依据,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其目的在于以法律与制度的力量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规范与常态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构架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基本体系,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把准历史方位以体现时代精神。新时代是构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基本体系的历史方位与时空逻辑。新时代的新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中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大学治理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多问题给予了全面而深入的回答,标志着我们党对大学治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必然成为我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的根本遵循。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以增强建设实效。在理论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法律与制度的力量予以解决,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范式之一。查摆出在法律与制度中处于空白或灰色状态的问题,且通过法律与制度建设予以解决,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基本体系建设的针对性、指向性、实效性与操作性。三是加强立法进程以优化法制结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基本体系构架中,逐步使“法少制多”的倾向得到根本扭转。历经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纲要”“通知”“意见”“规划”“指南”等制度,在条件成熟时要及时将其上升为法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体系中“法”与“制”的结构比例日趋合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与约束力予以调整与规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软、空、虚、松等现象得到根本扼制。
(二)营造浓郁的法制文化氛围
        大学治理的方向是文化自觉的逐步实现。作为大学治理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可以试图从开展法制教育、投身法制实践和尊崇法制权威等方面着力,营造浓郁的法制文化氛围,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未来进路的实现创设良好环境。一是开展法制教育。通过法制教育让治理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学法、知法、守法、敬法,也是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下高校需要优化设计高校法制教育内容与形式,使法制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内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法制教育提高高校师生法制意识,以高校师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广大社会成员施加潜移默化影响,从而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浓郁法制文化氛围,以文化的感染力、浸润力、辐射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的开展提供环境保证。二是投身法制实践。大学治理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就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视为大学治理的一部分,将其付诸实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以相关法律与制度为依据开展各项活动。利益相关者在实践中由法律与制度的外在约束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律、由客观的法律与制度知识转化为主观的法律与制度自觉,这一转化也即为法制文化的形成。一旦法制文化形成,就可以文化自觉惯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言行举止维持在法制的轨道上。三是尊崇法制权威。法制的权威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对其的尊崇与敬畏。
结束语
        高校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标签化的形式在高校思政课上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背景下,应当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联合各行各业各部门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使青年学生们能够真看、真听、真感受全会精神,自觉将全会精神作为自己的学习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倪娜“.有理讲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91-194.
[2]关海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8:87.
[3]刘宗粤,杨志清.事实论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意义[J].教育文化论坛.2012,(05):24-26.
[4]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5]刘浩林.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J].学理论.2012,(24):267-2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