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8期   作者:彭越
[导读] 探讨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彭越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医学检验技术1702;江苏镇江212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截取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某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54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和54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液细胞检验。其中,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为对照组,采取质量控制干预的为观察组。对两组检验对象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有所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细胞检验中,其检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例如温度、时间、抗凝剂比例等,在质量控制中需要对这些因素加强重视,才能够保证检验的准确性,为后续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临床医学检验;抗凝剂
  引言:
  目前,血液细胞检验已经成为相对常规的一项检查,其能够对个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水平进行测量,从而来辨别其是否存在疾病,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1-2]。但在既往的工作中,可以看出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常规检验缺乏良好地控制策略,使得检验结果准确性存在限制。在检验结果不准确的前提下,对于个体生理状态的评估也会存在明显的不足,自然很容易导致后续诊断和治疗缺乏准确性,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我院提出以质量控制的方式来对其进行优化,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截取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某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54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和54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液细胞检验。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区间在22至67岁,平均年龄(44.32±5.42)岁;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区间在21至68岁,平均年龄(44.53±5.46)岁。参与调研的对象其未服用任何影响血液细胞的药物;研究对象未发生这类疾病;检验对象对本次研究了解,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研究开展。对两组检验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涉及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凝血酶试剂盒等均无差异。
  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遵循血液细胞检验的相关原则和制度进行。其在血液样本保存的时间和温度上,都根据科室的状况来确定。在抗凝剂的配比上,未给予过于严格的控制。
  观察组采取质量控制干预,其内容为:(1)强化检验者的综合素养。血液细胞检验工作的开展是以检验人员和护理人员为主要的操作人群。护理人员多实施血液样本采集工作,检验人员则是遵循现有的制度来进行样本检验。其中,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与检验人员的操作存在较大的关联系。检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还需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和应对能力。因此,医院检验科必须要对检验人员进行定期的综合素养培训,其包含了设备操作能力、对血液细胞检验重视度的认知等,且以考核的形式来确定其符合岗位的要求,方可让其上岗。(2)检验对象的信息搜集。在确定要对个体进行血液细胞检验之前,必须要对检验对象的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例如性别、既往病史、年龄、遵医嘱状况、近期用药等内容。这些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必须要在资料搜集后进行准确的辨别。(3)抗凝剂控制。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多选用EDTA-K2抗凝剂,其比例为1:10000.但配比工作的落实,需要由检验对象进行。在很多研究中,都已经正视,比例越大,水平越低。(4)样本保存时间与温度控制。在很多研究中,都已经指出血液样本中的生物活性会不断的变化,其随着时间延长,形态变化越大。因此,在采集血液样本后,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血液检测,尽量在30min内完成。且在保存温度上,要与室温基本一致。
1.3 评价指标
    在血液检验中包含了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水平(HGB)、血小板计数(PLT)几项。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有所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血液细胞检验是目前临床评估个体状态的重要途径之一[3]。通过血液细胞检验能够对个体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疾病进行确定,并且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说,如果检验结果存在差错,那么在后续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也会存在明显的缺失,轻者延误患者病情,重者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较为重视。在目前,血液细胞检验主要包含了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内容。在检测这些指标后,观察其是否存在于正常范围内,分析疾病的存在状况与病情发展,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4]。但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其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使得结果准确性缺失。例如,在样本采集中,未按照规定来进行。多数血液细胞检验,都需要以清晨空腹静脉血为主,在个体隐瞒自己的进食状况下,其采集样本存在缺失。在检验时,血浆保存温度过低或者时间过长,会使得细胞生物活性改变,自然检测到的数据不同。在检验中抗凝剂配比不同,其检验结果也会存在差异,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控制,以1:10000最佳[5]。在本次研究,对照组未给予任何质量控制措施,其根据检验时的制度来进行检验工作;而对照组则需要遵循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原则,制定质量控制措施,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对照组与观察组的WBC、RBC、PLT、HGB等指标比较上,其均存在细微的差异,可以认定,在临床检验时,将质量控制措施在运用于血液细胞检验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血液细胞检验中,其检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例如温度、时间、抗凝剂比例等,在质量控制中需要对这些因素加强重视,才能够保证检验的准确性,为后续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素霞,高云.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大视野,2020,(16):266.
[2]胡月华.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20,(23):233.
[3]段徳玲.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健康之友,2020,(8):22.
[4]徐晗.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系统医学,2020,5(7):1-3.
[5]张淑英.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大视野,2020,(6):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