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8期   作者:代菊
[导读] 分析儿童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提高儿童输液安全性

代菊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32)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提高儿童输液安全性。方法:对我院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60例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护理人员检查不严格,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差,环境嘈杂,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和中、夜班;主要发生在实习生、新护士和5年内工作人员。结论:严格执行体检和临床教学制度,对实习生和初级护士进行个性化、规范化培训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措施;改革科室排班模式,根据患者需求实行弹性排班,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及对策
   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儿童年龄小,活动性强,血管短、薄,不易固定。因此,儿童静脉输液中常发生不良事件,严重影响用药安全和临床疗效,给儿童带来一定的痛苦。如何有效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降低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小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相关的分析数据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10月一2019年10月之间我院儿科门诊输液的儿童共160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在9岁左右,其中,年龄最大为12岁,最小为1岁。
   1.2研究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8年10月一2019年10月间的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输液不良事件的判定按照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分级标准,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级别分为I一Ⅵ级,级别越高表示不良情况越严重。
2结果
   共有60例次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其中I级不良事件45例次,占75%,II级不良事件5例次,占8.33%,III级不良事件6例次,占10%,Ⅵ级不良事件4例次,占6.66%。
   不良反应表现:药疹40例次,占66.66%,全身性反应如心悸、心慌、憋气、胸闷等情况5例次,占8.33%,消化道症状6例次,占10%,血管神经性水肿3例次,占5%,白细胞异常3例次,占5%。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中,责任心不强10例,占16.66%,查对不严35例次,占58.33%,业务素质差8例次,占13.33%,手抄单据不清晰6例次,占10%,环境嘈杂4例次,占6.66%。
3讨论
   3.1儿童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小儿因年龄小、血管小、皮肤薄、针头固定困难、血管脆性大、药物种类复杂等特点,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极易引起药物外渗。本研究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中,检查不严35例,占58.33%,提示检查不严是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此外,护士专业素质差、责任心不强也是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3.2儿童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护理对策
   3.2.1输液查对流程再造并督导护士执行 
   设计并实施工作流程,突出护理安全,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对静脉输液流程进行再造后,组织护士进行学习、培训和临床应用监督。

流程再造强调细节,是对错误进行反思的过程。BPR的目的是纠正错误,培养护士良好的思维方式,摒弃依赖性思维和惯性思维,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比如,为了防止用药差错,需要在输液卡上标注特殊药品(如电解质浓度高、剂量要求严格、无葡萄糖液、非日常用药等),提醒配药护士注意。要识别病人身份,护士必须询问病人的床号和姓名,孩子要回答;同时,护士要用床头卡和输液卡核对。要改变过去护士点名、家长同意的方式,避免因环境嘈杂、不听家长应对反应而出现检查失误。
   3.2.2强化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依据。因此,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确保护理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分层培训的方法:制定实习生的教学计划、新护士的教学计划、不同层次护士的教学计划。主要培训对象为5年内的护士,重点是实习生、新护士和一年内的护士。除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包括儿科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如药物剂量换算方法、儿童常用药物知识、儿童静脉穿刺技巧、输液肿胀观察与治疗、风险计划、儿科工作流程、检查流程等。
   3.2.3强化质量控制,消除安全隐患 
   在科室建立三级质控体系,即护士质控组长护士长三级质控体系,开展日常自查、互检、护士长监督,强调现场纠正;每周进行一次质控回顾,反馈结果、问题、原因、改进采取措施,督促护士不断提高素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每月召开一次输液安全专题讨论会,突出环节讨论,分析找出不良事件发生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漏洞和常见问题,从根本上、系统地找出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
   3.2.4改变排班模式,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护理缺陷的发生与工作量及不同的排班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儿科儿童和他们的家人喜欢聚集在护士站督促和抱怨。为尽可能营造安静的诊疗环境,避免或减少医嘱处理护士和给药护士思维的干扰,应成立综合接待小组,负责积极收集信息,解答家长咨询,适当解释,安置儿童在走廊加床,联系医生查房,安排护士有计划地实施治疗和护理,避免或减少家属反复催促和呼叫护士。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在儿童静脉输液中所发生的不良情况是因为在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检查不严,以及初级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够熟练,从而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儿童静脉输液中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应该对护理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尤其是初级护理人员,应重点对规范化、个性化护理进行培训,并严格按照临床护理的标准进行业务能力的考核。运用合理的解决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儿童静脉输液的不良事件发生,从而提高儿童静脉输液的安全感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人人健康,2019(23):295.
[2]陈群.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0):195-196.
[3]孙婧.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02):156-157.
[4]黄行芝,李红艳,潘慧.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1,26(07):50-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