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娜
(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目的:探析溶血现象于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中的相关性影响,并以此制定改进对策,以降低溶血效应,保证结果精准性。方法:以2018.06~2020.02为研究区段,以此区段于本院健康体检学生血液样本为探究对象,共计80名,按照是否采取溶血处理分组,分为甲组(n=40,未行溶血处理)和乙组(n=40,采取溶血处理),利用全自动化检测仪实施测定,项目包含K+、LDH及ALT、TG等。结果:两组于TG、UA等指标上无较大差异P>0.05;乙组LDH、ALT、AST及K+、TC水平相较于甲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现象于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结果测定中具一定影响,需积极制定改进策略,以保证各指标数值准确,降低溶血发生率。
关键词:溶血现象;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中;改进策略;效果
研究表明,溶血现象可对生化测定结果精准性产生一定影响,使生化测定结果出现偏差,进而对医生临床判断造成严重的干扰作用,甚至累及患者生命。所以,提高实验室质量管控极为重要,经分析溶血发生原因(乙醚乙醇作用、低温冷冻及机械性剧烈震荡等),进行相应策略的积极制定,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为临床鉴别、治疗奠定坚实基础[1]。本院对2018.06~2020.02健康体检学生实施研究,按是否行溶血处理分组,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06~2020.02为研究区段,以此区段于本院健康体检学生血液样本为探究对象,共计80名。纳入标准:经临床相关检查无肝肾器质性病变;入试者同意研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并发严重代谢性疾病;肝肾肺严重病变;罹患精神疾病;中途退出研究。按照是否采取溶血处理分组,分为甲组(n=40,未行溶血处理)和乙组(n=40,采取溶血处理),甲组男女数量之比27:13;年龄临界值22-75岁,均龄(49.25±7.14)岁;乙组男女数量之比26:14;年龄临界值24-74岁,均龄(50.75±8.04)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误)
1.2 方法
入院后,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共计4ml,将其分别置于两个试管,甲组置于肝素抗凝管,乙组行摇晃处理,使其发生溶血行为。基于同一环境下,对两组实施离心操作,转速设定3000r/min,离心时间控制10min。分离上层血清液,置于冰箱中(4℃)储存,待检。统一采取全自动生化仪实施测定,各操作以试剂盒说明书为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LDH(乳酸脱氢酶)、ALT(丙氨酰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K+(血钾)、UA(尿酸)等指标实施测定[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牵涉资料均借助版本为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实施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t验证,表示为(±s);计数资料则用χ2验证,表示为%,P<0.05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数据发现,两组于TG、UA指标监测中无较大差异P>0.05;相比于甲组,乙组LDH、ALT、AST及K+、TC显著升高P<0.05,对比显著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png)
3.讨论
在临床上,溶血现象较为多见,一般包括体内及体外溶血两种,体内溶血多因疾病自身、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及手术因素致机体红细胞破裂溶血,而体外溶血常是使用乙醚亦或是甲醇等物质、机械性强烈震荡所引起,此类溶血可在多个环节出现[3],比如采血及送检过程(采集标本时,由于操作失误,经血肿位置将血液抽取;采血带捆绑较紧,在较长时间内产生压迫力,使血管内压力过大;肝素抗凝管中注入血液,发生剧烈震荡)、医疗器械质量有待加强(采集标本所使用试管未达干燥状态、试管密封性差亦或是检查不彻底等)、检验过程失误(标本于较长时间内放置,亦或是置于低温环境下,形成结冰效应;水温温度过高亦或是过低;离心时速度过快;异物存于离心管)、医护人员技能有待提升(采血及检验人员专业素养不高,操作技能有待提升;送检及运检过程中发生意外,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需结合溶血发生因素进行预防措施的制定。本次研究中,两组于TG、UA指标监测中无较大差异P>0.05;相比于甲组,乙组LDH、ALT、AST及K+、TC显著升高P<0.05,提示溶血现象于临床生化检验中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即一旦发生溶血效应,可对肝功能、血钾及心肌疾病等检验结果形成误差,而相比于肝功能,溶血现象于肾功能指标中影响较小,考虑是溶血后,机体红细胞中谷胱甘肽物质将尿酸内过氧化氢予以吸收。在李宗英文献中[4],观察组ALT、AST及K+、TC相比于对照组具明显提升优势P<0.05;在TG、UA指标上,两组无较大区别P>0.05,证实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精准性及可靠性有一定影响,与此研究结果一致。
为减少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需做到以下几点:①采集血液时,止血带松紧度适宜,且护理人员于血液采集后注入试管速度不应过快,运送途中不宜震荡试管,以免对血液内红细胞产生影响;不得在穿刺时多次使用针尖确立血管,增加血肿风险,进而诱发溶血。②输液器、采血针及试管均要严格消毒,禁忌使用酒精消毒采血针,以防酒精引发溶血[5]。③采集样本前,需全方位评估机体血管情况,对静脉充盈度较差者,需于穿刺前以热敷法使血管充盈,从而降低穿刺失败率。静脉采血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等。④血液标本送检途中务必要妥善保管,储存时间不宜太长,且禁止将其置于冷冻室,以防引起溶血。⑤样本发生溶血后,需重新采集亦或是采取溶血程度较轻予以校正。特殊情况者不便重新采集,需做详细注明。⑥医疗设备质量上需加强管控,以降低客观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⑦增强护理及检验人员技术培训效果,主要有溶血诱发因素、对应防治策略等,逐渐提高其专业水平,强化医德医风,最大限度减少溶血事件[6]。⑧如若在检验前就已存有溶血表现,需即刻重新对样本实施采集,保证结果精准性。检验员需有高度责任心,禁忌存有侥幸心理。使用已溶血样本实施测定,这样做不仅使医生对患者疾病判断形成误差,且对医院声誉有重大影响。
综上,溶血现象于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结果测定中具一定影响,需积极制定改进策略,以保证各指标数值准确,降低溶血发生率,同时为临床诊断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易本喜,李纯.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9):380.
[2]侯蒙.溶血标本对临床生化项目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0):78.
[3]吴迪.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74-75.
[4]李宗英,米慧.临床中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项目产生的影响探析[J].当代医学,2018,24(34):166-167.
[5]吴志勇,邱佩绵.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6):124-125.
[6]费腾.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