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补铁法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8期   作者:洪艳
[导读] 探索间隔补铁法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疗效。


洪艳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云南丽江674100)
摘要:目的:探索间隔补铁法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择取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通过摸球定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对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行每日补铁法治疗,观察组中对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行间隔补铁法治疗,分析评价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异同之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并无明显差异且均在95%以上(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间隔补铁法可在保持理想的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间隔补铁法;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

 缺铁性贫血是一类临床常见疾病,是指人体对铁的需求与外界供给产生失衡,机体内因缺铁而导致贫血,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抵抗力下降等,在成年人尤其是成年女性中的发病率亦比较高[1]。目前,临床治疗中常采用补铁法进行治疗,但补铁时机、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故本文以每日补铁法和间隔补铁法相比较,分析两者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优劣性,重点分析判断间隔补铁法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病例挑选年段: 2017年1月-2020年1月。
  病例一般资料:缺铁性贫血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的具体情况:对照组:共有20例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区间(24-48)岁,平均年龄(35.56±2.41)岁,普通的缺铁性贫血病人10例,尿毒症透析贫血病人10例;观察组:共有20例患者,男4例,女16例,年龄区间(23-50)岁,平均年龄(35.53±3.39)岁,普通的缺铁性贫血病人9例,尿毒症透析贫血病人11例。
  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贫血类型病例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如下结论。
  筛选标准:(1)患者确诊患有缺铁性贫血,无漏诊、误诊情况。(2)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2)病历资料不完全的患者。
1.2操作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实施每日补铁法治疗方案,具体治疗过程:口服硫酸亚铁叶酸片,用法用量分别为:200mg/次,3次/天,每日服用,不能间断。
  对观察组实施间隔补铁法治疗方案,具体治疗过程:药物选择与对照组完全一致,补铁间隔设置为3天,即每隔3天服用硫酸亚铁叶酸片,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亦完全一致。
  观察并记录两组的试验数据,做好记录并进行团队分析研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
1.3观察指标
 (1)统计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几个指标,疗效标准:①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体内铁元素水平恢复正常,判定为显效;②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体内铁元素水平趋于正常水平,判定为有效;③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无效)/总例数x100%。(2)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腹泻、便秘几个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腹泻+便秘)/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处理
  计算工具选择SPSS 22.0版本软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都采用[n(%)]表示,进行“χ2”验证。P表示比较差异显著度,P<0.05则说明是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P>0.05,则说明数据比较差异并不明显。
  
2结果分析
2.1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并无明显差异且均在95%以上(P>0.05)。见表1。

表1治疗效果[n(%)]

3讨论
   目前,有关缺铁性贫血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主要课题[3]。只有为缺铁性贫血患者选择最为科学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近年来,间隔补铁法逐渐被应用到缺铁性贫血治疗中,与每日补铁法比较,间隔补铁法主要是对补铁时机进行科学选择,与每日补铁法不同,间隔补铁法考虑到补铁过程中患者可能因每日摄入大量铁元素而造成的机体不适,采取间隔方式给予患者机体以吸收、适应阶段,从而有效减低恶心、腹泻、便秘等多种不良反应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4]
   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并无明显差异且均在95%以上(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间隔补铁法更能在保持理想的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故间隔补铁法更加科学有效,可推广使用。
   综上可知,在缺铁性贫血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固然重要,但补铁频率的把握则更加重要,采用间隔补铁法可为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补铁方案,在保持理想的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让患者的补铁治疗过程安心无痛苦,对其病情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熊英, 邹典定, 陈敏. s-TfR对间隔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的评价[J]. 陕西医学杂志, 2003, 032(006):503-504.
[2] 王桂法. 间隔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J]. 浙江临床医学, 2001, 3(9):677-677.
[3] 张红雨. 间隔补铁法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 2013, 34(002):236-237.
[4] 刘文辉, 程昊. 间隔补铁法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016):533-534.
[5] 方贞花, 蔡振华. 78例小剂量隔日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001):38-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