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背景下科学课堂注入活力的策略 ——以《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冯几丹
[导读] 通过以《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一课为例,从读好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
        冯几丹
        南宁市兴桂路小学   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通过以《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一课为例,从读好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找准实验材料、注重生成四个方面,浅谈如何使用新教材,使科学课堂活跃起来。
【关键词】新教材、科学课堂、活力、策略
        2020年秋学期,南宁市小学四到六年级均使用新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新、旧教材比对,有些内容顺序调换了,有些内容则做了增减。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动手实践和操作的意识不强,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劲头不足,课堂的生命活力很难有效彰显。因此,有些任课教师会迷惘:原来的教学设计还可以用吗?在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呢?
        一、研读课程标准,用好教师用书
        对于一节小学科学课堂,没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能会教给学生一些过难、过偏的知识,甚至会出现与本节课无关的内容。没有研读教师用书,就不能很好领会编书者的意图,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各个部分的价值。
        教师通过研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达到以下的学习目标:一是要简要描述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二是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教师用书则指出,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要通过认识各部分消化器官的功能,体验到一个食物消化的过程是由多个消化器官共同协作而完成,建立系统、有联系的观点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意识。因此,教师只有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后,才能对本节课有全面的认识,才能为教学设计把方向。
二、了解学情,设计别出心裁
        课程标准提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四年级学生已经一般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的名称,对各个器官功能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些器官都在人体内,不能直接观察到,平时也很少关注,所以学生有些认识并不准确。
        此外,四年级学生个个都是小吃货,基于此,本课一开始就展示垂涎三尺的食物图片,提出问题:美食从口腔进入身体后,会进行怎样的旅行呢?这样的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保护,将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阅读能力,在制定计划时,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实验步骤。接着,学生来陈述步骤,同时教师询问: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不急着引导解答疑惑,而是把疑惑抛出来,其他学生来解答、评价,最后教师进行补充。

这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食道、胃的功能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对消化器官的功能有了科学的认识。
         实验探究后,学生对食物的旅行有了了解。接着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模拟苹果在身体里的旅行,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遵循新课改倡导的以探究式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课堂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清水流动的跃动。
三、找准实验材料,却是别有用心
        科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构建新知。而材料的选择不同,会影响学生探究过程、思维的启发。课前教师应该进行多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学生能否根据现象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材中实验材料是煮熟的蔬菜、馒头,实验后教材提出问题:如果最初放进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会给这个器官带来哪些麻烦?这样的课堂缺少了一份实践,也少了一份发现的快乐。我们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将实验食物换为未煮熟的胡萝卜,经过多次揉挤,胡萝卜很难变碎;在袋里放入未嚼碎的腰果之类,也很难揉碎。所以,我们对材料进行了挑选:有的食物是煮熟的,有的食物是煮得半熟,有的食物混入腰果。这样,实验探究时,学生既能体会到,胃的工作是磨碎食物,以便小肠更好的吸收;也能体会到硬的食物会加重胃的负担,不能被磨碎;也体会到口腔不发挥作用,也会加重胃的负担。学生通过亲手实验,切身体会,对保护消化器官的意识更加强烈,体验了一个食物消化过程需要口腔充分咀嚼,食道运输、胃的进一步消化等才能完成。在分享交流实验结果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不同的现象相互碰撞,食物消化需要多个器官相互配合,保护好消化器官的知识得到建构。
四、注重课堂生成,更添课堂活力
        一步步按着教学设计进行教学的课堂是没有生机,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在现实的课堂中,因为教学环境、学生、实验材料等因素,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在模拟胃工作实验时,有小组的玻璃仪器打碎了,我是这样应对的:将玻璃仪器集中好,平稳学生心态,学生继续实验探究。在分享实验结果时,他们来分享,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实验材料,轻拿轻放,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配合等等,其他小组在倾听中增强爱护实验仪器的意识,在倾听中交流自己的想法。课堂中,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互动,将课堂上的意外资源有效生成,为课堂增添了一份鲜活。
         综上所述,教师要读好课程标准、教师用书,发挥教材的作用。同时,站在学生角度上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才有欲望参与其中。巧用实验材料,注重课堂生成,这样课堂就活力满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2]郁波.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M].北京:李东,2020:77―81.
[3]蔡瑞.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9):27.
[4]陈爱萍.课堂因生态生成而精彩[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11):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