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李渊婧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口红利,
        李渊婧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太原 03000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口红利,然而自2011 年以来,中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更是连续六年下降,到 2017年已降至 64.9%,人口红利在数量方面的优势正在减弱。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中国人口发展也进入深度转型期,开发人力资源“金矿”提升人口素质成为激发人口红利质量优势的必然选择。纵观我国各个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人才是关键,增加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流量和存量,构建各个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内生机制,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不同地区
一、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研究
        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成败,甚至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兴衰。在西部边远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对于西部地区的精准扶贫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其职业技术教育扶贫机制不完善;教育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基础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农牧民受教育有限,精准脱贫能力弱;人力资源开发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对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而言,农村劳动力资源存量较大、农村闲置劳动力数量也较大但是其文化与科学素质偏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抵御风险、支撑发展能力还不够强;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东北地区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传统产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一批资源型产业面临资源枯竭困境,部分重化工业出现产业衰退迹象,企业经营环境明显恶化,社会发展受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东北地区的经济衰退还引发了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流,同时受少子老龄问题影响,区域内年轻人口储备不足。这使得东北地区在人力资源方面面临两种短缺,一是结构性短缺,即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足;二是高层次人才短缺,即企业家、高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干部供给不足。以山西为代表的煤炭大省,山西以煤炭资源为主的产业过于单一,第二产业制造业在三大产业中占的比重最大,力资源都集中在制造业中,人力资源分布极其不合理;农村劳动资源丰富,但质量偏低;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科技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二、人力资源开发定位对策研究
        (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定位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背景之下,西藏人力资源开发首先应该认识到 “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解决好西藏人力资开发的内生机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一方面对西藏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大幅地提高农牧民的相关产业技能,开发潜在的人力资源。职业技术教育扶贫,转变西藏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其他发达地区要致力于发展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

利用 “互联网 +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带动西藏产业精准扶贫;以人力资源开发带动西藏相关产业的发展重心在于实现西藏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同时,还要充分开发西藏人力资源因地制宜的培育当地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农牧产业发展,将西藏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西藏 “精准脱贫”的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西藏各个地区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精准脱贫的积极性。完善西藏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关键。
        (二)边境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定位
        全力推进边境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首先,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工作,改善边境农村交通状况,着力抓好道路通畅工作,全面实施村内户外道路硬化工程,提高道路的通行和运载能力,促进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其次,加快推进村组网络平台的建设步伐,做到互联网宽带村村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就业信息、惠民政策信息宣传平台,少数民族寨子可利用网络建立语言学习平台,增强村民对外界的了解,提高农民学习的能力。最后,要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异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大力发展教育,实现农村人才可持续发展。建设好边境农村人力资源,必须加大对边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包括学生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初高中毕业未就业人员技能教育培训、妇女培训等,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办学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建立长期培训机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性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知识型农民。依托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在引进项目和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发展、长期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开展妇女培训,提高外籍妇女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妇女的作用。
        (三)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定位
        加快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更高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采取多种措施,留住高科技人才,人力资源是重要的资源,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制定切实合理的人才政策,并将其付诸实施。破除妨碍留住人才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构建起一个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实情相适应的、民主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现代用人机制和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框架。同时,要提高高科技人才的待遇水平,满足其需求。对人才的待遇包括物质方面的待遇和精神方面的待遇,物质方面的待遇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精神方面的待遇主要包括信任感、荣誉感、归宿感等。只有从这两方面下手,才有可能真正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静,魏靖,田静.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0):148-153.
[2]王冠鸿.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王伦.浅析山西省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6(19):55-56.
[4]曹苗苗.精准扶贫背景下西藏的人力资源开发[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4):34-35.
[5]宋美丽. 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