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李小平 平娟 郭晓利
[导读]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在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李小平  平娟   郭晓利
        林州市市直第六小学

        摘要: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在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学生原因、社会原因等多种原因。要想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们需要形成共同教育的统一合力,步调一致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  不良行为习惯  表现  成因   
        据调查,绝大部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呈现出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发展状况。但是,数据及访谈还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下述几方面行为习惯不良。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
        (一)在学习上的主要表现
        学习被动,不能够积极发言,认真听讲。课堂上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喜欢发呆, 做小动作,对于老师的提问,不能积极思考,得过且过。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心里总想着玩,因此作业马虎、拖拉。还有的学生做作业不动脑筋,总是依赖老师或者家长,不愿意花时间,学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在生活上的主要表现
        小学生在生活方面同样存在不少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偏食挑食,生活不能自理,做作业喜欢拖拖拉拉,不能按时起居。家长也反映,在家不愿做、也不太会做家务事,自理能力比较差,在家都跟小公主、小皇帝似的,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因此,从小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严重阻碍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在日常行为上的主要表现
        从实习阶段对小学生的观察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表现得很随便。二、三年级的部分学生不爱护公物,公德心不强,有些四五年级的学生喜欢随意拿别人的东西,与同学打架、争吵、欺负弱小,讥笑、玩弄他人,有些甚至会向低年级的学生索要财物。还有些共性问题,表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不能做到:自己整理书包、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按时上学不迟到、不做危险的游戏、积极锻炼身体等等。
        (四)在心理品质上的主要表现
        自控能力较差,不会正确排解不良情绪,任性,要么盲目自负,要么胆小自卑,有些性格内向,不够活泼开朗,有些则蛮横霸道,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经不起挫折,容易破罐子破摔。害怕考试,有心理障碍,不能正常发挥。个别高年级小学生有早恋现象。可见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不仅自己的发展停滞,还影响了周围的孩子以及整个班集体,这些现实情况更加显示出转化不良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长的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调查中有一位同学这样说道:“其实我是想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我的家长要赶时间,他拉着我就跑,我也没办法”。在学校所受到的丰富的道德知识在家长的呵斥下,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它直接造成了孩子头脑中道德认识标准的模糊。家庭环境当中,文明的职业,文化水平及教育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习惯。
        1、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
        据调查显示: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的的只占27.8%,偶尔交流的占63.4%,不交流的的占8.8%。这样,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很难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和指导,家庭缺乏亲情感。所以,有8.7%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家庭,21.9%的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没感觉。

有77.6%的孩子崇拜自己的父亲,但由于父亲因为工作、事业、社交、应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所以,有69.3%的孩子认为在家中母亲最关爱自己,当今社会父爱的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有人戏称在家庭的关爱中,孩子们严重“缺钙"。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没有好的、能指引他的倾诉对象,很容易走弯路,甚至走上歧途。家庭残缺也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活在缺乏亲情感家庭的孩子和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的孩子,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里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和性格扭曲或畸形。
        2、父母的素质不高,难以指导、教育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爱说“粗口"。调查显示:父母言谈举止不文明的占36.7%;有时不文明的占31.9%;文明的占31.3%。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占21.3%;有时用的占36.5%,很少用的占23.9%,不用的占lO.3%。父母的自身素质差,孩子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如果父母文化水平低下,知识面就会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
        (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影响少年儿童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许多不良行为的产生,阻碍了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少年儿童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生活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社会中恋爱、婚姻、道德观念混乱,婚外恋、婚外性行为日益增多。家庭责任感淡漠,重幼轻老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取向。另外,贪污腐败现象也使少年儿童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滋长了好逸恶劳的思想。不少少年儿童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公德方面存在知行错位的现象。
        2、社区缺乏应有的教育职能
        现在的孩子放了寒、暑假,通常会被父母锁在屋内,要么看电视,要么打游戏,相当的无聊。如果社区的教育能及时跟上,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那么,孩子们会在另一种形式中得到锻炼与培养,不仅在与学校不同的社会课堂中学到知识、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公德心、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甚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但令人遗憾的是有39%的孩子反映从没参加过社区高的社会活动,更别提什么活泼、生动的培养方式了。
        (三)教育工作上的失误
        1、应试教育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据研究,在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学校因素的核心。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否定和排斥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情感障碍甚至问题行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有的学生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学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2、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不当
         有28.8%的家长认为,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园就已形成,与幼儿园不当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而进了小学,新的老师对孩子的情况也不太了解,就使得转化非常困难。比起小学阶段,幼儿时期是更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陶行知先生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参考文献:[1]陶行知 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 《中国农村教育》 【J】.2008年第3期

][1]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等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得知小学生的有些不良习惯在幼儿时期就已形成。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JCJYC20260556)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