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宇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研究旨在对初中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做一详尽的描述,并探讨人口学变量、人际关系困扰以及主观幸福感对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影响,以期为预防和干预初中生手机成瘾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初中生;手机成瘾;人际关系困扰;主观幸福感
在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产活动更加的便利。手机作为这个时代的衍生品,已经成为了我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但过度依赖手机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严重的损害。手机成瘾已经成为了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社会性问题,学校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手机软件的学习越来越普遍,从而使初中生有更多理由接触到网络,倘若在没有社会的干预和监护人的监管下,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更加容易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从而影响学业和和身心的发展。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会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困扰[1],手机成瘾也会增加愤怒、紧张、抑郁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可能会改变个体生理行为,降低工作效率并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2],而人际关系带来的困扰会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本研究将对初中生手机成瘾、人际关系困扰和主观幸福感这三者的相关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人际关系困扰是否在初中生手机成瘾和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中起到中介作用。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如何通过减少初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来减轻初中生因手机成瘾而造成的主观幸福感下降的问题。
一、关于初中生手机成瘾、人际关系困扰、主观幸福感的解读
1.手机成瘾的概念
关于手机成瘾的概念和定义等方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手机成瘾,也被称为手机滥用综合症、手机依赖等,是学术界对过度使用手机现象的描述。有学者指出手机成瘾和网络成瘾的概念和含义相似,因此可以认为手机成瘾倾向的界定和评量可以参考网络成瘾的发展而来[3]。参考网络成瘾的相关概念,将之定义为个体因无法控制其自身对手机的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影响到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成瘾行为。
2.人际关系困扰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发生的直接的和可感受的心理关系。这是一种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特殊关系[4]。所谓人际关系困扰问题指个体在人际关系中认知和情感之间的不和谐,这两者在不协调的时候就会影响人的行为[5]。因此本研究对人际关系困扰定义为:指个体在与人交谈、交际、待人接物及异性交往方面所造成的困扰。
3.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包含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一是生活的满意程度,二是情感体验。针对生活满意度,更多的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这种评价相对全面,评价的范围更广,界定的标准也更为主观。而情感体验也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是人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所产生的情感反应,有积极的情感反应,包括愉悦、开心、欢喜等;以及消极的情感反应,郁闷、忧虑、伤心等[6]。依据以往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文献,本次研究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评价。其中整体评价包括情绪反应和认知判断。
二、研究意义
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便捷,致使加强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但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网络成瘾就是问题之一。因沉溺网络而出现的交通事故,学业荒废等报道层出不穷。以往人们对网络成瘾大多数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而较少对初中生进行研究。在我国,网络用户正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初中生的自控能力有限,对新奇事物又充满好奇,这些特点导致他们成为网络成瘾的易患人群。手机成瘾会影响人际交往,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探究人际关系困扰、主观幸福感、手机成瘾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初中生手机成瘾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理论依据。
三、初中生手机成瘾、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使用手机用户中手机成瘾率较低。许多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率明显比中学生大,笔者认为这一原因与初中生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校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上课,尤其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师是限制初中生接触手机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乐观的看待初中生手成瘾问题。
本次研究中的某中学,学校制度是不允许学生佩戴手机的,但通过向任课老师了解,仍有一大部分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并在一些课上使用手机。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变化非常明显,是转折期,也是高危期,他们思想意识不成熟,情绪难以把握,处理不好往往会引发出很多问题,有的会引起严重后果。
分析不同的人口学变量,本研究发现初中生的手机成瘾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成瘾发生率。这与赵林萍研究结果一致[7] ,一方面说明男生更愿意在手机使用中付出金钱与时间,也更习惯通过使用手机进行沟通;另一方面说明女生比男生更擅长面对面的沟通,所以不容易在沟通方面造成手机成瘾。
年级因素差异显著,比较网络成瘾及其子维度的均分可知,手机成瘾率随年级增长而升高。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他们刚步入新的校园,环境以及学习内容对其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可能花更多的时间来应对身份和环境的改变;而初二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环境已经比较适应,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成绩优异的学生,为考入自己理想的高中奋斗而无暇顾及网络,而考高中无望的学生则是破罐子破摔。
四、预防建议
(1)当今社会信息丰富,获取途径繁多,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维发散,较有个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强,因此学校应引导他们科学、理性的地使用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其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制度使初中生控制手机使用行为。
(2)建立心理干预制度,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对初中生的情绪障碍问题进行干预,帮助其减轻和消除手机网络成瘾。对于已发现的过度使用手机的学生,教师和其他同学应该更加关心他们,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并利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引导,使学生真正懂得使用手机的利弊。
(3)丰富初中生的校园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促使学生放下手机,结实朋辈、开拓视野,降低人际关系困扰,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家长也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其次在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家长要主动和班主任联系,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精神等状况,并及时与之沟通,在孩子遇到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时要进行及时处理,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健康成长,获得成功和喜悦。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
[2]廖慧云,钟云辉,王冉冉,等.初中生手机成瘾倾向、自尊及羞怯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5):852-855.
[3] 叶新东. 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 心理科学, 2004, 27(6): 1446-1448
[4] 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
[5] 刘成东.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心理剧疗法干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 2016.
[6]郑曰昌.沟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赵林萍.晋中学院大学生手机成瘾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 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