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通识教育研究:现状、分析和建议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 杨伟康①, 渠林② ,南海荣① ,曾源鸿② ,许婵② ,庄
[导读] 结合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杨伟康①, 渠林② ,南海荣① ,曾源鸿② ,许婵② ,庄文敏②(通讯作者)
        ①深圳市龙华区妇幼保健院 广东 深圳 518109
        ②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结合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医学生教学改革融进通识教育内容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重点。本研究基于对广东某医药高校在校医学生的通识教育认知调查展开讨论研究。调查结果认为:社会舆论、医学史课程教育和通识课程的宣传与设计是影响医学生对通识教育课认知的三大因素。同时提出营造通识教育氛围,建立通识教育机构和开展医学史教育三大措施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 医学生 现状 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医学生工作上,不仅是专业技术的教育,更需要融入专业人文的教育,还必须使人才获得全面知识的普及,使医学专业成为内含着人的精神、灵魂和情感的学科。
        通识教育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在古希腊语中是“自由教育”的意思,19世纪末美国帕卡德教授首次引入通识教育到高等教育中。目前通识教育被广为定义为“全人”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了专业和非专业教育。为了医学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本课题组选择在广东某医药高校对在读医学生开展通识教育认知问卷的调查。
二、调查的结果
(一)基本情况
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对广东某医药高校在读医学生24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40份,回收有效率100%。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87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75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78人,男女生比列分别为40.42%,59.58%。
(二)调查结果
1、医学生重视对个人正确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
针对本次接受调查的240名医学生,问卷设计了对他们进行“是否比非医学专业更需要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价值观”这观点的态度调查。结果,有208人(83.9%)认为需要学习培养; 有21人(13.8%)认为不需要特别培养;有11人(4.6%)不清楚,见表1。
表1 医学生对树立正确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态度调查情况
 

        2、医学生在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培养的态度认识上有性别差异
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医学生对道德、价值观培养的态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929,=0.140)。不同性别对道德、价值观培养的态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771,=0.008)见表2。
表2   240名医学生对道德、价值观培养的态度
     

        3、医学生对通识课的开设态度存在专业和性别上的显著差异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更趋向将通识课程定位在重要课程性质上,护理学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也认同通识教育课程,但更多人认为这只是专业课外的辅助课程。女生较男生更认同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表3  240名医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态度
 
 

4、专业不同的学生对职业素养各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同
医学生基本都认为医学知识和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首位,其次是医德信念。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将“医患沟通技巧”放在最后一位,而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则认为“素质和科学精神”,,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要。
表4 不同专业医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视的差异(得分值)


三、讨论与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当下医患关系复杂的社会背景,传统高等教育的人文因素融入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
(一)社会舆论是影响医学生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视因素
        从调查数据分析,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较预防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学生更能意识到人文知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识教育需要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对照现实医患关系案例,医生与患者之间出现矛盾,更多是指向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沟通问题。医患问题出现第一时间,社会舆论的报道经常指向医生的服务态度、病情告知程序和其他非专业技术问题的礼仪仪态方面。这些案例使医学生更易趋向学会思考和反省自己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内容,留意专业学习中“全人”教育的内容。综上所述,社会舆论是影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了解本职业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
(二)专业历史课的导入是影响医学生对人文知识认识的关键
为了更好获得影响医学生了解通识课程的因素,我们对接受调查的三个专业的学生做了访谈,并比较研究三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发现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有开展医学史教育。在医患关系日益严峻的当下,我们经常听到社会人士抱怨医生缺乏对病人同情心,医学生缺乏医学人文素养的情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而医学的人文体现并不是通过阅读一两篇人文类文章就可以实现的。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唐太宗李世民也认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正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可见,历史对我们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了生理学史、解剖学史、医学史等,医学生才能从专业发展长河中的一点点微小进展变化中感受到历代医师不辞辛苦积累经验的专业热忱,亲身体会到从事这项职业的高尚和历史责任、社会重任。通过了解医学史,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反思当前社会上的医患纠纷,才能看到医学专业人文的作用,才能用客观的角度和合理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事件,并努力改变这种情况。
(三)通识教育的宣传和设置局限影响医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可
目前我省医药院校的通识教育还在探讨中。影响其发展存在三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通识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准确性不强。医药院校普遍没有明确的针对本校专业特点的通识课程,有开展的院校只是简单照搬其他高校的方式,在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上缺乏足够的研究。因为没有科学的调研,在宣传工作上底气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了解和学习的自觉度。二是学校对通识教育体系的设置不科学。表现在没有专门成立“通识课程”的教研室。医药院校的通识课程要么由教务处负责统筹和管理,要么由学校人文社科部的老师来完成,容易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缺失,学科比例不均衡,整体性和稳定性缺乏等现象。三是优质的通识课程教师缺乏。目前个别医药院校将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安排人文社科的老师为医学生讲职业道德的课程,以致医学生普遍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上思想政治课。也有的医学院让专业课教师上通识课程。因为一般的医学专业的教师在人文科学知识上的理解不够深度,所以经常出现通识教育课堂上老师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传递问题;而单纯让人文课的老师讲通识教育课程,则导致了只重人文科学,忽视结合医学专业知识的情况。现实问题限制了目前医学院校通知识教育课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医院生对通识课的认知情况和原因分析,我们对医药院校开展通识课提出几点建议。
        (一)设立通识课程研究与实施管理机构
         但凡优秀的学科都有一个规范的机构在指挥开展着工作。纵观国内外优秀大学,都有设置专门开展通识教育的科研和事务管理机构。如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八年制的临床以学生一入学就要接受为期两年的通识课程学习。浙江大学也在本科中设立了通识课程管理组织,规定包括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必须在两年内完成16.5学分的通识教育课。而在广东,中山大学也设立了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通识教育的学分为16学分。
   (二)营造通识教育的学习氛围
        通识教育既然是一种“全人”教育的观念,那么适合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校园学习氛围就应该是适合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培养的环境。而这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往往来自社会生活。因此,营造通识教育的学习氛围就是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虚拟的社会活动等。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在获得课堂知识之外的时间设计多样的社会活动,培养其可迁移的技能。比如,暑假的三下乡活动,社会调研活动,青年志愿服务等,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沟通,学会处理遇到的活动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提供了学生在活动中应急处理问题的机会。
(三)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医学史教育
因为历史是可以作为前车之鉴,所以医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医学生更好地认识当前医患关系的必然。同时因为历史也作为学科发展的记录,了解历史,才能了解医学这门学科的过去,正确认识这个专业发展的现状,也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么专业可能发展的未来,更加热爱这个专业,理解这个专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从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学学习专业知识和人文通识类课程。
参考文献
[1]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家[M].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1994.73.
[2]夏媛媛.试论医学史在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版),2003.06,168-170.
[3]刘宇珊.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2),179-181.
【基金项目】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研究项目(2020WQYB016)、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2016WT051)、广东药科大学“专创融合”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杨伟康 (1980-)男,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药科大学公卫学院兼职带教老师,公卫副主任医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医院信息及教学管理。
【第二作者】渠林(1999-),女,湖北武汉,广东药科大学在读本科生,专业:预防医学
【第三作者】 南海荣 (1968-) 广东省深圳市,医学副主任医师,流行病学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方向:临床及公共卫生教学管理
【通讯作者】庄文敏(1981.05-),女,汉族,广东药科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