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林小兰
[导读] 质疑是思维的起步,是求解的前提,
        林小兰
        福州市融侨小学
        质疑是思维的起步,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种种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确实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于质疑,从而启迪创新思维。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往往是入门的向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就钻得进去。学生一旦对质疑问难产生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处在高昂的、轻松的、愉快的状态时,他们接受知识最灵敏,他们的智力发展就处在最佳状态。这种美好境界的创造,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呢?
        首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开始时,学生大多停留在字、词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质疑质量不高,甚至有为质疑而质疑的现象。不过,不管他们质疑的质量如何,我都给予表扬,使学生明白了能提问是积极动脑的表现,这样他们进行质疑就有了“安全感”,学生也就放心大胆地提问了。这时要指导学生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前后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在此基础上,再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学生的提问质量有了逐步的提高。教学《小珊迪》第一段时,我出示文中重点语句:“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让学生用“饿极了”作答案,提出问题。经过启发引导,学生提了不少问题: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火柴?小珊迪为什么降低火柴的价格?小珊迪接过我一先令的钱,为什么要跑?哪一句话说明了小珊迪一定要卖掉火柴的原因?这些颇有质量的问题不但取代教师对这一段的分析,而且明白了“我饿极了”这一句在这段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如情境激趣、语言激趣、故事谜语等。有位教师在《称象》这课导入时,师先投影大象的幻灯片,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并引起质疑。这时,教师抓住契机说:“你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学生顿时情绪高昂,答案五彩纷呈:用大秤、切成块再称等方法,老师对这些说法先给予了肯定:“你们的方法都很好,但这里有一个曹植小朋友,他的办法更好!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称象》,看看他用什么好办法把大象完整地称出重量?”再次设置悬念,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究、思索,“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培养。
        二、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读前质疑
        读前质疑指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并不是上来就读,而是先进行一番细致的“审题”。
        在教学《失物招领》一课时,一出示课题我就问学生:“看到这课题,你想问什么?”此问激发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纷纷质疑:“这里的失物是什么东西呢?失物是谁的?他后来有没有领回去啊?”这样在质疑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进一步探究课文、掌握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
        2、引导学生读中质疑
        在讲读课文阶段,学生正处于知识的领会——思维阶段。教师要善于临场处置,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提出一些紧扣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
        中心词句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如《爬天都峰》一课的第四自然段落有这样一句话:“我不再犹豫,点点头,仰起脸……”引导学生抓住“犹豫”构思提问:“犹豫”是什么意思?“我”犹豫了吗?犹豫什么?又为什么不犹豫呢?这样再让学生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为深入学习课文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3、引导学生读后质疑
        如果说读前质疑是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课文,那么读后质疑则是通过有序的发问和回答,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细致的层次。因此教师应创设学生再质疑的机会。在《兰兰过桥》一课教学结束时,我留了一些时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一学生发问:”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小组讨论:“请你来设计一下未来的桥!”有的学生说,未来的桥是会移动的,它能随着河水的深浅自动地调整桥的高度,这样发大水的时候桥就不会被冲垮了。有的学生说,未来的桥是隐形的桥,别人看不到,这样,在打仗的时候,桥就不会被炸掉了。有的学生说,我要建造一座太空桥,能够去各个星球,这样我就可以去太空玩了。在众说纷纭中,我适时地加以总结引导,只要你们学好本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总有一天,你们的愿望会变成现实。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学生进一步领略了课文的中心,同时也再次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引导质疑评价,启发学生勤于思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质疑有了一定的体会之后,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教师可在课上多点拨,课后多辅导,还可利用预习、复习时随机布置质疑作业,也可与课外阅读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的方法,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要始终伴随着思考、伴随着质疑。目前语文教学已不提倡琐碎的分析和枯燥的练习,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经常处于“质疑问难”的氛围,激励他们在新知园地“拓荒”。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