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白瑞兵 潘东
[导读] 摘要:黄河流域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有效构建,能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目标得以良好实现,目前,立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面临的制约性因素较多,如较大经济差异、相对分散的治理模式、滞后的社会治理能力、缺乏足够的文化产业动力等,面对此种情况,必须要立足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为出发点,积极构建现代化黄河流域治理体系,同时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并且注意在黄河流域保护治理顶层设计方面加强力度,进而基于可持续发
        黄河水利委员会中游水文水资源局  山西省晋中市  030600
        摘要:黄河流域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有效构建,能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目标得以良好实现,目前,立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面临的制约性因素较多,如较大经济差异、相对分散的治理模式、滞后的社会治理能力、缺乏足够的文化产业动力等,面对此种情况,必须要立足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为出发点,积极构建现代化黄河流域治理体系,同时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并且注意在黄河流域保护治理顶层设计方面加强力度,进而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确保现代化黄河流域治理体系得以有效构建,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就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习总书记在2019年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强调,针对黄河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以保护为“重”,以治理为“要”。次年一月份,第六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中,进一步明确在治理黄河时,应针对黄河全流域及整体生态系统进行充分考虑,进而加大保护及治理黄河的力度,注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积极建设。随后在党的19届四中全会中,针对现代化的黄河流域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积极开展了战略部署工作,此时,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素已然成为现代化黄河流域治理体系构建。
        一、建立市场经济一体化治理体系
        现代化黄河流域治理体系有效构建的基础保障就是市场经济一体化,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的促进作用。第一,应要素在一体化市场配置方面进行积极优化,对于黄河流域治理来说,应注重健全要素市场的建立,基于要素流动限制性因素的积极突破,在劳动及资金、技术等要素方面进行充分优化,进而有效组合不同生产部门,促使黄河流域内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目标得以良好实现,以此为基础,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溢出效应的充分利用,为上述要素的有效流动提供促进作用[1]。第二,在流域特色产业建设方面加强力度,基于区域优势的充分利用,注重黄河流域特色产业的全面发展,加之新技术及新平台的有效应用,确保区域优势得以逐步增强,进而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把宜山、宜水、宜居、宜粮等的新发展路径积极建立起来,确保黄河流域具备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有效形成。第三,注重一体化区域基础设施的积极构建,近年来,在持续且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等规划的背景下,使得黄河流域经济发展面临良好环境和重大机遇,对此需要黄河流域把机遇牢牢抓住,从整体及全局方面为出发点,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协调合作方面加快力度,同时注重流域内交通及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统筹管理力度的强化,进而针对新型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系统进行超前布局。
        二、构建利益共享政府治理体系
        整体性、关联性等是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具备的显著特点,而面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此种特征,必然需要各区域及各部门在协同合作及共同治理等方面加强开展力度,此时就需要把传统行政区域及部门界限积极打破,确保利益共享政府治理体系得以有效构建。首先,将利益协商机制系统化地建立起来,对于相关管理黄河流域的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在其职能方面进行积极转变,同时以黄河流域保护及发展整体逛框架为基础,确保利益纽带以黄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为主的、利益分享及利益调节机制得以有效建立[2]。此外,政府还应该在自身承担的责任义务方面进行充分明确,借助利益协商机制的应用,使政府之间分工及联动合作能够逐步加强,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提供协调作用。其次,政府应在组织协调效率方面进行提升,跨越多个省区的黄河流域,其在治理时必然需要以流域及区域统筹治理方式为主,具体治理过程,应在多主体及多部门间互相协助等方面提高注重程度,进而借助跨区域及跨部门的协作、合力形成等,为多元主体参与的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模式有效形成提供促进作用,加之完善生态信息披露机制的有效建立,确保公开化、透明的治理过程及自然资源管理目标得以良好实现。


        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在现代化治理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构成内容就是社会治理,有数据显示,黄河流域的总人口数高达5亿左右,可见其具备雄厚的群众基础力量,能为基层社会治理全新格局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从社会治理角度来治理黄河流域时,应注意在流域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方面进行积极健全,基于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治理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之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动力的全面提高,进而借助流域管理委员会对各方利益进行统筹,确保政府、企业、群众等多方参与决策的全新机制得以有效建立[3]。第二,注重公共安全体制的完善,这一过程应注意大数据手段的充分利用,进而在公共安全管理科技水平方面加强力度,同时监测流域内水质水量,加之必要的预警及控制等,确保流域饮水情况得以有效改善。此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治理黄河流域时,应从立体化及智能化的社会基础设施水平方面进行逐步提高,同时,借助点线面均衡布局及线上线下交融的新社会治安防控格局打造,促使黄河流域治理过程的风险预测及预防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四、完善多元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在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就是黄河流域,其具备的生态功能区属于国家重点区域,如三江源及祁连山等,并且,这些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国家生态安全方面提供的保障作用十分关键[4]。第一,在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时,必须要注重黄河流域多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逐步优化和完善,具体优化完善过程,应借助自然到社会水循环协同管理机制确立,把二者互动关系处理好,同时针对一些可再生的自然水资源来说,应为其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保障,并且在优质水源地保护及涵养方面加以注意;针对社会水循环角度来说,应注重水资源高效利用循环体系的积极建立,借此为黄河流域内的河湖及地下水体环境质量提供充足保障作用。第二,在生态屏障建设方面加强力度,具体来说,应基于综合、系统、源头等治理原则的严格遵循,对黄河流域上下游、两岸生态保护及修复等进行积极协调。此外,还应该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方面加强力度,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进行尽快编制和贯彻落实,进而借助生态保护及建设工程的广泛开展,把各生态红线科学制定出来,使得法制化的生态治理健全模式建设目标得以良好实现。第三,高度重视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完善建立,一般来说,政府财政支付是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途径,此种补偿资金来源方式存在单一化主体、较低补偿金额等不足之处,因而难以收获显著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效果[5]。对此,必须要在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方面加快步伐,基于政府、社会、市场三方的有效协调,借助纵横向结合支付补偿机制的利用,确保黄河流域补偿资金转移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保障多元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得以有效形成。
        结束语:
        黄河流域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能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促进作用,但要想贯彻落实现代化治理体系,必然需要强有力的推动机制为支撑,因此在后续黄河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落实的过程中,应注重统筹考虑且立足长远角度出发,加之把重点突出、基于关键的把握,有效推动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钞小静,周文慧.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J].经济问题,2020(11):1-7.
        [2]周清香,何爱平.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J].经济问题,2020(11):8-17.
        [3]邓小云.整体主义视域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应对[J].东岳论丛,2020,41(10):150-155.
        [4].系统体检可视化 构建生态一张图 植入黄河流域的智慧大脑[J].中国生态文明,2020(05):34-35.
        [5]陈小江.深化治黄改革 践行治河为民 不断推进治黄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全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治黄科技信息,2014(0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