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思维课堂训练实录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陈谦茜
[导读] 课堂实录1:如果终其一生都将平凡,是否会后悔?
               
        陈谦茜   
        江苏省张家港暨阳高级中学   邮编:215600
         
        课堂实录1:如果终其一生都将平凡,是否会后悔?
        班级分为两个阵营,一;人生的意义在于使自己变得不凡,否则难免后悔。二;人生归根究底都是一个不断与自己的平凡和解的过程,平凡不会让人后悔。
        这样的思辨训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他们有话可说,觉得贴合实际,想要表达。
        但是如果直接作为作文题目进行写作,那么,呈现出来的作文都只是片段式的,片面式的,各说各的道理,因为他的思维体系是有漏洞的,他只说自己的道理,却经不起对方的反驳。
        正方观点:人是有变得不平凡的追求的!因为人有证明自己的需求,因为人有梦想。
        因为人会想要做不断努力上进不平庸的人。
        这番激情陈词,当然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共鸣,但是,反方马上就能反驳出类似于“那我就是一辈子一事无成,做个平凡的小人物,那么我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吗?平凡的人没有资格肯认自己吗?”
        当然不是,因为接受平凡也是一种不凡的勇气。
        因为平凡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在这个 昌盛和平的国家不需要我们伟大,因为平凡本身就是万世太平的目的。
        我们年轻时自诩聪明,总以为自己会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未曾满足的期待不是诅咒,有些高山无法企及,远远看着也行。
        这样一来,正方就无话可说了。那么,双方一个回合就可结束。
        可是,在我看来,平凡与不平凡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解释“是什么”的概念。
        平凡是指没有值得注意的事件,不高傲,不崇高,平常的能力和价值等意思。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事件这是人的常态,不高傲,不崇高,更是一个人的优点。那么平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呢?如果人因为拥有平常的能力和价值就会后悔的话,那么试问非凡的能力和非凡的价值要从何处去探寻呢?人的能力有些是与生俱来的,能者是需要多劳的,能者多劳的过程本身就是变得不平凡的过程。而弱者,能力不那么强的人终其一生默默无闻,他们的一生也是完整的一生,也值得肯定。平凡与不平凡与能力有关,我们承认能力弱的人照样可以天生好强,但是我们不能剥夺能力弱的人证明自己平凡但不平庸的权利。
        那么,又有人会提出,我能力弱,但是我天生好强,我因为自己的平凡而后悔,行不行呢?
        如果一生都平凡,也许,我也会后悔。因为后悔意味着人相信可能,后悔意味着期待,意味着在意,意味着愿望和热情。
        你以为的平凡,不应该只是平安,不应该只是不需要付出代价。说出平凡真好,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的人,是经历过不平凡的人。

杨慎写是非成败转成空,是在什么时候呢?是他这个四朝元老的二代,名满天下的才子,当朝的状元,领头去和皇帝辩论,被暴打一顿之后,流放江南,当他去参加老父亲的葬礼,人生大起大落之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一种智者与人生的和解,它撇去了以平凡之名行慵懒之事的麻木和疏离。它是轰轰烈烈之后的坦然!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概念的抛出,都值得深入分析它的实质内涵。而不是游离于概念之外泛泛而谈片面的见解。
         课堂实录2:能者多劳是否是个坑?
        班级分为两个阵营,是;不是。
        能干的人,有能力的人,做事多,劳累多。能力强,会的多,就多干点。 这样看来当然不是坑。但是因为前面有了全面思维的训练做基础,学生知道去分析“能者多劳”是什么。能者多劳是杜甫的“明朝有封事,数问夜何如。”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他伟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是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放到现在,能者多劳还是一个个冲锋陷阵的白衣天使,他们更有经验,所以当仁不让地会说“我来”。
        我们要感谢他们愿意多劳,肯认他们的价值和意义!
        因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但是能者多劳这个概念应该是在能者劳其所能的范围内去讨论。否则,能者多劳就变成了乱劳,过劳。那么势必影响社会的秩序以及效率。
        再来能者是否一定有义务多劳?这仍然有待商榷!
        能者多劳是一种境界,是有能者对自我的一种规束。比如范仲淹,他心忧天下,这是他的自觉,而就好像也有文人,他穷而独善其身,他无法多劳,选择归隐,我们也应该表示尊重。
        如果一切都以能者必须多劳为标准去要求他们,这是无能者慵懒的借口,也是对有能者的压榨和剥削,甚至是道德绑架。
        可是,为什么现在“能者多劳”的现象如此普遍呢?因为这样更加划算,培养出一个能者,给他1.5的工资,让他干两三个人的活。久而久之,强者积累经验,他在能力上彻底碾压弱者,最后的结果是,只有强者才可以多劳。所以,亚洲非洲就只能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做世界工厂,而只有欧美才可以从事科研、艺术、创造。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有没有国家强大到只靠自己就可以活得很好?有。比如某公司老总白手起家,或者某个新上任的中层管理者,他们真的通常什么都会做。但是他们会牺牲掉许多个人时间,他们可能觉得天伦之乐都很奢侈。他们日夜颠倒,并且在其他能力不如他们的人的眼里,这些显得理所当然。
        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他对着英国使节非常傲慢地说:“我们天朝大国,应有尽有,我愿意施舍你们与你们做生意,但是我们自己本身就可以过得很好!”但事实证明,他错了,他不懂交换的意义,不懂合作的意义。所以即便作为公认的能者,依然也要给其他人机会,而那些能力不够强的人,也要抓住时机用多劳让自己的能力提高。不要觉得这是在抢别人的饭碗,没有谁占谁的便宜,懂得交换与合作,是让我们都过得更好!
        这个社会,不应该只看经济水平与效益,不应该只看指标和利益,也看个人的幸福和成长,也看公平和正义,愿能者不用一味多劳。
        全面思维是所有认知和实践的指导基石。所谓全面就是包含一切,不论好坏。认识事物要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看。然后分析整理,去伪存真。这样学生议论文中的思辨性才能得以体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