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摘要:2019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各行各业均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行业,不仅学生无法正常回到学校进行学习,同时也引起了极大的恐慌感。在这个关卡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从而使他们获取更多的健康知识,让大家更加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同时也更强烈的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是尤为重要的。学校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综合素质健全的学生,而生命教育作为保留式主题,一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学生传播健康知识,感悟生命珍以及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论文重点对生命教育视野下新冠疫情德育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生命教育;新冠疫情;德育教学
前言:人类的历史是同灾难不断抗争的历史,人类战胜灾难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身进步和提高的过程。新冠肺炎于2019年末突袭武汉,正如17年前非典肆虐时温家宝总理所说:“疫情既是一场灾难,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考验和锻炼,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会获得比平时更多的道理,掌握比平时更多的科学”。诚然,非典已去,面对新冠肺炎来袭,中华民族兴举国之力在两个月内即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抗击新冠肺炎,不仅是广大医护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的激烈战役,还是学校德育的大课堂,通过抗疫这种全国性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生命安全知识,明白生命的宝贵,加深对生命健康的关爱以及对相关责任的理解,感受生命、祖国、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成长与伟大,是全面夺取抗疫胜利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同时,也有人观察到,在新冠防疫的全民隔离期间,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表现出担心、忧虑、恐惧、无聊等情绪,导致出现违反隔离规定、违规返校等行为的发生,这也说明了学校在生命教育和德育工作上的缺点。
一、生命教育是德育的保留主题
生命对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人都应该特别珍惜自己的生命,因此生命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题。从学前阶段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学校德育教育中对“珍惜生命”的教诲从未停止。但是我们幸运的生活在和平时代,学生很少有危机生命安全的经历,当然也很难对生命有深刻的思考。新冠肺炎的肆虐,让许多学生、家长突然间意识到生命的威胁就在我们身边,而生命在病毒面前如此脆弱,让人们对生命从书本上的理解瞬间转为切身的感受。
其实,洪灾、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从未停止过,由此带来的痛苦是对生命脆弱性的真实感受,而人类对灾难的态度,确实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人生是否积极的重要指标,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着手点。但是受限于教学材料,过去学校在德育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极少,或仅仅围绕生命起源、卫生保健等基本知识进行讲解,缺乏有针对性的进行危机意识的教育,这种德育工作本质上是与实际脱离的。虽然近年来教学改革一直围绕“学以致用”展开,然而由于生命安全问题并非社会突出问题,改革效果一直不显著。此次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很多学生在面临生命威胁时显然没有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种种现象提醒我们,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要从小、从细抓起,只有经受过灾难亲临的锻炼,才能在日后面临灾难时镇定、勇敢的战胜灾难。
二、关爱是培植道德情感的核心
(1)关爱自己的生命
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生命属于个人时,是有限的。但是当生命属于社会时,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因此对自己的生命的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负责。只有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开始做起,才能有机会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平时对自己的生命健康没有起到足够的关心和重视。比如:熬夜,缺乏锻炼,浪费时间,不讲卫生等。大家都认为这只是小问题,不会涉及生命安全,但是当新冠来临时,学生一下变得成熟了很多。不仅学会了生存和学习,更学会了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比如戴口罩、通风洗手、消毒等。因此,生命健康教育应该从关爱自己的生命开始,当学生感受到自身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会行动起来。
(2)关爱他人生命
俗话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疾病发生时互相扶持,在面临灾难时共同度过。社会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家庭,而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对其他人充满爱心友好互助。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和睦的关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肺炎抗议斗争中。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采取“一省对一市”的形式支援武汉,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什么是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而在校园和家庭中,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关爱,同样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师生的情谊的温暖。因此,经过新冠肺炎抗疫斗争,学生普遍认为既要热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热爱别人的生命。只有当个人的生命与其他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时,每个人生命的价值才会得到体现。
三、营造和谐氛围是安抚学生情绪的前提
疫情期间,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家庭环境,在长时间的居家隔离过程中,学生难免情绪上的波动,“想要出门”、“看到陌生人极度兴奋”、“情绪时好时坏”等现象屡见不鲜。家长居家隔离时间过久,也会出现情绪波动等情况。此时应该重点关注学生情绪,营造愉快、民族、温暖、和谐、有趣的家庭环境,使幼儿感受到安全感的同时,又不失兴奋感等积极情绪体验。父母应该严格避免争吵,懂得在学生面前调整自身情绪,防止带动幼儿焦虑情绪的产生。
四、生理心理并重,是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
对传染性疾病的防范,主要应该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着手。生理主要体现在生物性的防治上,从非典到新冠肺炎,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传染病还是社会性疾病的预防,都必须通过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比如在传染病的流行期间,首先需要做的是,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在新冠肺炎疫情刚出现时,无论国家还是人民,对新冠病毒了解都较少。但是当确定“人传人”的途径之后,国家开始通过媒体等方式对新冠肺炎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教育。促使人们形成了勤洗手、带口罩、注意通风和环境消毒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从而有效的切断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遏制了新冠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如此,对很多社会性疾病的防治也无出其右。多数社会性疾病主要源于不良的生活方式,而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则主要通过依靠健康教育来实现。因此,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是现代社会疾病预防的积极措施之一。
此外,心理健康也身体健康的重要部分,失去了健康的心理,就不会有健康的生理。无数医学研究表明,在面对疾病时,如果保持积极的心态,可以有效提高免疫力,防止病毒入侵。与此相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众所周知,当疾病带来的恐慌作用对社会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对疾病本身对人员造成的身体健康损失。比如:在新冠肺炎暴发初期,很多人都产生了恐慌的心理,有些人不敢到公共场合,每天洗无数遍手,甚至有人盲目抢购和囤积食盐,过度储备84、酒精等消毒用品和各种药品。双黄连口服液就成了此次新冠肺炎抗疫过程中的“笑话”。因此,在疾病面前能否保持一个积极、健康、平稳的心理状态,对于战胜疾病和保持稳定社会都至关重要。这也告诉我们,在新冠肺炎防疫上,除了各种医疗手段和医疗防护外,还必须在人民群众心里构构筑一条心理防线,就是积极健康的心态。但是积极健康心态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在学校日常的德育过程中不断的灌输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应对各种疾病和挑战。
结束语:
新冠肺炎防疫应该引起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无论是对生命教育的主题性还是关爱情感的培植,无论是科学的生命观还是举国防疫的群众路线。都将成为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改革方向和内容。学校只有抓住了新冠肺炎防疫的重点,抓住了生命教育的重点,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形成共识,从而发挥出德育工作的磅礴力量,实现小康社会培养高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耀红.生命教育的"三个向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教育启示[J].湖南教育(C版),2020(02).
[2]陈秀环.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实践探究[J].视界观, 2020(02):1-1.
[3]谢文.德育视野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探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