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兰
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国际)实验幼儿园 528200
摘要: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从身体和思想上的重大转折点,在这一关键节点对幼儿进行恰当的引导,对幼儿整体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幼儿成长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章对幼小衔接阶段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引言
幼儿园与小学是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小衔接历来都是教育领域内一个研究的重点。而能否衔接的顺利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幼儿等不同程度的协调配合,而幼儿自身的能力发展水平、家庭情况各不相同并且差别较大,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少数孩子出现听、说、读、写等不适应,进而出现学困生的表现。
一、幼儿园中幼小衔接的含义以及教育意义
在此时期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工作配合对接尤为重要,对学龄前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思维培养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积极开展也保障了幼儿成长道路的安定平稳。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在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环境上都有所不同,幼儿一时难以适应这种改变,很可能在心理上形成一定负担,从而影响幼儿的成长。幼小衔接工作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使幼儿在步入小学阶段时能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同时幼小衔接工作还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综合能力,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有促进作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幼儿的成长,使幼儿能形成与周围人打交道的能力,增强了幼儿沟通交流能力,让幼儿能有效利用这一过渡时期全面均衡地发展。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利用游戏激发主动参与和学习乐趣,感受知识内涵
“抱团游戏”目的:复习10以内的加法。规则:老师说3+4,那么就需要有七位同学抱团,正确抱团的获胜,其他的淘汰。“碰球游戏”目的: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规则:教师先出示数字7,对学生说:“嗨、嗨,我的3球碰几球?”学生说:“嗨、嗨,你的3球碰4球。”学生说出的数必须与老师说的数合起来是7。愉快的氛围中,孩子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在编游戏时教师需要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游戏,避免过分沉迷于游戏氛围失去了游戏教学的本来意义。对于学困生要课前沟通游戏规则并且把需要的知识储备以“课下补充能量”的方式给予个别辅导保证课堂的参与,也能让学困生感到数学知识可以服务于游戏。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做好基础
教师或有能力的家长应对孩子的数学预习方法加以指导,逐步规范课前预习,让学生做到上课时能够有的放矢。作为学生,一定要在课前多看几遍课本。一是了解所学的内容,想想和学过的知识的联系,通过勾画定义、概念、法则、定理等主要知识,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印象。
二是认真研读课本中的例题,思考新知识在例题中的应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好标记,然后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
(三)建立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学困生的信心
评价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学困生个体的思考变化发展,要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积极倡导学困生自我的纵向比较。教师要经常利用一切机会,给学困生创造机会。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问题的回答、板演、学习讨论时提出的疑问等,对于学困生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及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本,做好笔记
做习题或作业时,面对出现的错题,最好单独记录下来,分类整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道题目的错误原因都要弄清楚,然后记下错误的类型和原因,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知识运用、运算出现错误,这是建立错题本最为关键的环节。同时,还要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加深印象,便于形成纠错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其他颜色的笔把几种解法简要写上。
(五)合作自主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课堂上,学生组成“四人讨论”学习小组,讨论后由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无论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挑选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并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学困生的“小老师”。小老师负责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辅导、检查作业并帮助订正错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保持诚心和耐心
“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有持久的诚心和耐心。面对身处困境的“学困生”,教师要擅长换位思考,分析他们的顾虑和遇到的困难。很多人认为“学困生”很难转化,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很难改掉。其实“学困生”自己也十分难受,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也知道这些问题是不对的,他们也努力过、尝试过,但就是很难改变。因此,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给“学困生”信心,慢慢等待他们的蜕变。除了通常采用的心理辅导和谈话,对于“学困生”,教师还可以从生活入手,了解他们的喜好,像朋友一样和他们聊天、吃饭、散步。这样“学困生”会更加信任教师,有利于转化工作的推进。
结束语
总之,幼小衔接阶段数学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教师的高度重视。“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探索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道路上,教师们还需要潜下心来,在日常的教学中多一些细心,多一些耐心,去观察,去思索,去创造,找到更多的策略帮助学困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郑华.幼小衔接视角下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4-15.
[2]蔡芸.以儿为本,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J].家庭生活指南,2019(12):52.
[3]孙明珠.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