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甘忠文
[导读]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在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应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甘忠文
        湖北省麻城市中馆驿镇中心小学 湖北 黄冈 438304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在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应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且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以解决问题。同时,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认识和了解数学,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然而,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低,因此,需要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探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实践能力
        引言
        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只有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使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理念,通过积极的实践和理论的总结,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快速培养小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强化,以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和数学知识相联系,教师需要不断发掘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为学生接下来形成解题思路和制定解决方法创造有利前提。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不能因为注重教学的形式化而脱离教学目标,需要保证教学内容和生活教学的高度融合,一方面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讲解“人民币的计算”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创建生活场景,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元素辅助学生进行理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师可以开展“我要购物”的生活化活动,向学生收集笔、本、文具盒、书包等物品,让学生利用废纸制作成人民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到讲台上进行购物活动,可让两名学生扮演售货员,一名学生扮演收银员,两名学生扮演顾客,接下来进入正式的购物环节。如“顾客”买了一支钢笔和一个文具盒,钢笔12元,文具盒15元,然后让学生计算需要支付多少钱和找回多少钱。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充分体现,并通过思考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在“说一说,算一算”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更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其中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就会明确问题的真正含义和目的,从而逐渐形成解题思路,有利于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错误地把自己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诉求,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造成长期的课堂角色颠倒现象。要尽早扭正这一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在学生有帮助的时候可以及时出现,在学生不需要的时候默默站在身后,这样的教师定位才是正确的。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通过自我思考、小组学习等方式,学习书中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学习不是自私的,只有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要教师教育学生决不能在学习上有任何“自私”的想法。


        3注重运用智能设备进行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形象
        21世纪,社会发展进步,信息化时代来临,智能设备的应用也愈加广泛,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学校运用智能设备进行教学,以便于教师能够将学生难懂的知识点直观地表达,让他们能够轻松掌握疑难知识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通过PPT、课件讲解知识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就对书本上的知识点有一个基本掌握,教师将PPT和课件通过微信、QQ传给学生,让他们在家中也能够自主复习,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将图形与变换的知识点通过智能设备表达出来,让学生对书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图形通过教师的课件而有所理解和掌握,也要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图形,复习图形与变换。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将书本知识通过直观图像传输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也能够轻松掌握,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他们的数学技能,提高数学成绩,打好基础,让他们能够在面对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法。
        4巧用逆向思维,提升数学运用能力
        逆向思维即反向思维,通过借助于事先所知道的结果来将问题的未知条件找出来,通过逆向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例如,在进行百分数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以下例题“已知商场搞促销互动,某一种商品已经连续降价20%,现在的价格为144,求商品原来的价格”,如果学生按照正常的思维进行解题的话,不容易获得解题思路。因此,该题可以采用逆向的解题思路。其解题口诀为:单位一知道用乘法,不知道用除法,多加少减。逆向分析的过程为:先求第二次降价之前的价格,即单位一未知,用除法、降价为“少”,用减法,因此该过程的列式为:144/(1-20%)。下一步得出分析仍然采用“除法,减法”的解题思路获得原价格。由此可见,逆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获得答案,该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5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
        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学生年龄因素的限制,学生思维层面较为浅显,无法更为深入地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思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时,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明确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困难,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老师在讲解三角形稳定性的课程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直接接触过和三角形有关的东西,也没有讲过这个知识点。同时,三角形在生活中,不是以一个平面三角形存在的,而是立体的三角形,学生不能把数学模型和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进行对比,不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老师需要准备三角形的模型,让学生自己感受,通过多维度数学角度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老师在讲解图形的运动内容时,应该根据不同图形进行划分,不同的图形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立体图形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立体空间思维模式的概念,这也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主要方式。
        结语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性格。所以学生在做一些活动的时候,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些实践性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数学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鼓励学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以及研究的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为了使小学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培养社会发展性人才,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欣.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之探讨[J].学周刊,2019(22):30.
        [2]王淑翠,安维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甘肃教育,2019(24):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