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绘本情感元素发展大班幼儿陶艺的表现力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姜惠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教育观

        姜惠
        昆明市西山月光宝盒幼儿园   650228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教育观,强调让幼儿的视觉和情感获得满足、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指南》艺术领域指出:5-6岁幼儿乐于收集美的物品,或向别人介绍所发现的美的事物。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并进行艺术表现。
        【关键词】陶艺 教学 绘本 呈现
        《指南》艺术领域明确指出: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对幼儿艺术领域的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指南》在感受与欣赏美这部分内容中提到了“喜欢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喜欢观看绘画、泥塑或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这些都表明,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前提是让幼儿充满对万物的兴趣。只有喜欢了才能真正的投入其中。其次,在艺术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方面,都要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和理解。“提供丰富的材料,如绘本、绘画或其它文艺作品等,让幼儿自主选择”。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标准来评价,在不断的积累中去了解幼儿,给予幼儿充足的空间和充分的理解,真正让幼儿展现自身的艺术潜能。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我们觉得以绘本情景参与到儿童陶艺的创作中去是一次创新而又可行的尝试。
        一、创设陶艺欣赏环境,激发幼儿创作陶艺的兴趣
        在幼儿陶艺欣赏活动中,首先通过陶艺作品环境的创设,来激发起幼儿的创作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来说,他可能说不出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但他一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基于此,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平时的观察,去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引导。在欣赏活动中,要重视对幼儿兴趣的激发。为此,可以让幼儿在轻松的富有绘本画面情趣的环境中,获取感性经验,从而激发其对陶艺创作活动的兴趣。
        (一)以绘本故事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幼儿时期正处于好动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看到物品都想伸手去摸一摸、碰一碰、靠一靠等。其实,这些行为也是幼儿学习与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作为老师,就要了解幼儿发展中的这一规律,例如,在绘本故事《走开?绿色大怪物》中,首先让孩子们倾听大怪物发出的声音,让孩子们说说是什么声音?谁发出来的?你的心情怎样?随后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出大怪物的模样,每个孩子画出的怪物的模样都不相同,有大嘴尖牙的、有大眼卷头发的、有三角形脸头上长角的……等等,并且用不同的声音描绘出怪物的心情;其次,出示绘本故事后,孩子们了解了绘本中真正怪物的原形,并且愿意将绘本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最后用陶泥将自己画出怪物模样制作出来,上色,戴在自己的脸上进行绘本故事的表演,从幼儿的一张张笑脸就能感受到他们内心对作品呈现的“欢乐”。
        (二)以情景再现营造创作的灵感
        一个好的绘本故事带给孩子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激发孩子对绘本故事的情境再现;如绘本故事《乌鸦喝水》,故事表现了乌鸦的聪明才智,也丰富了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知,从平面的故事情景到立体的情景再现,需要孩子们对事物、环境、物体大小、景物远近比例、空间等进行分析了解,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陶泥制作,每个幼儿商量进行分工,制作出不同的场景,最后到幼儿的欣赏中、自我评价,不断地发出感叹,“这个花瓶的脖颈口太大,乌鸦能喝到水,干嘛还用石子”,“这个乌鸦的嘴做的太小了,无法叼起石子”,“我们还需要重新做背景”等等,孩子们通过观察、对比、评价找出还需改进的地方,看得出幼儿的积极表达,能够感受到他们在活动中的热情。从而调动幼儿再次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为孩子提供必要技能经验,从而打下创作的基础
        《指南》中强调,要鼓励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来积累艺术活动经验。由此可见,经验对于幼儿创作活动提供有力的条件。它将影响到幼儿对陶艺作品的关注程度。如果幼儿对自己所制作的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或表现形式没有一点经验,那么,这样的活动将变得索然无味。

要使幼儿能够从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中,有所收获、感情和体验,就需要在陶艺活动开始之前,为幼儿打下陶泥技能的基础,提供必要的经验。为此,在陶泥制作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孩子的直觉感受。
(一)提供丰富材料
        幼儿对陶泥的技能都是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所以,可以让幼儿搜集一些与作品有关的实物、资料、图片等。通过材料的收集,幼儿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陶泥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陶泥的技能,如搓、揉、捏、压为他们的制作打下基础。例如,在陶泥活动《毛毛虫幻想曲》开始之前,让幼儿们回家收集有关庞大动物的实物、图片等材料。第二天,幼儿们果然带来了很多有关各种动物的实物、图片、玩偶等。把图片挂在孩子们能看到的地方,把动物玩偶摆放在桌子上。通过这些丰富材料的提供,幼儿们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为接下来的制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在孩子们的需求下,完成心愿
        在幼儿陶泥的活动中,有时候并不需要教师费多少周折去创设情境,而只需要凭借幼儿的心理感受、心理需求,就能自然地把幼儿带入创作的情境中。例如,在《毛毛虫幻想曲》这一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很多幼儿就已经对毛毛虫幻想自己长大想成为什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猜想,孩子们的创作心里蠢蠢欲动,为孩子们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静等孩子们的创作,于是一件件孩子们的作品横空出世,看着孩子们对自己、他人的作品的评价,后续的延伸还会不断继续。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美的作品,在欣赏中去制作
        《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这说明,在活动中,要教给幼儿学会观察、感受美、发现美的作品的方法,并做好有效的引导,由于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内容、背景不了解,在这里就以《青花瓷》为例,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欣赏这些青花瓷的精致、绚丽和艺术魅力。
(一)了解青花瓷的背景与特点
        在《青花瓷》的欣赏活动中,首先引导幼儿对青花瓷的背景、特点进行欣赏。在引导欣赏的过程中,告知幼儿青花瓷是元代生产的一种瓷器,古人认为蓝色就是青色(青于蓝而胜于蓝),青花瓷是个习惯的叫法,正名:白底蓝花瓷,青花瓷是釉下彩,外面有层玻璃釉罩着,不会磨损褪色。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欣赏青花瓷上的花纹、图案。通过欣赏,幼儿们感受到相同点都是白底兰花,不同点在于每个花纹、图案代表的寓意不同。
(二)掌握拉坯机制作方法,了解釉上彩与釉下彩的区别
        对于大班的幼儿想要做一个直筒,必须保持手的稳定性,将拉坯机保持低速、稳定的转速,确保黏土用水或泥浆润滑后,把左手的手指放在容器的内部,把大拇指放在容器外侧,翘起左手的手指轻轻地把壁面向外施压,把右手食指轻轻地把壁面向外施压,把右手食指关节放在鼓起部分下面,向里施加足够的力向上拉黏土,慢慢地向上移动双手,待直筒完成后,高温烧制的瓷器是在土胚成型后进行上釉的,釉上彩,顾名思义,就是色彩是印在釉层上方的。而釉下彩就是颜色印在釉层下面。
四、注重陶泥作品的表达,理解绘本故事带来的情感
        艺术是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和表达的良好手段。在陶泥制作活动中,应对幼儿的表达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对作品进行想象,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等。
(一)注重与陶泥作品的表达
        幼儿对陶泥作品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都可看作是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幼儿可以通过与作品对话,实现对作品的自由解读,并通过创作表达自我,激发孩子挖掘作品创作的兴趣。在主题欣赏 “青花瓷” 活动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幼儿了解观察“青花瓷”的特点、花纹,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善于发现问题。教师一旦发现孩子的优点,就要及时给予肯定赞赏,发现问题也要及时加以引导。这种活动我们采用记录的方式、用拍照的方式,把孩子的优秀美好的一面保留下来。绘本主题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 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找资料,首先回家询问爸爸妈妈表达爱的表达方式,在传递宝宝对父母的表达方式,再回园交流、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亲子之间的交流,也学会了通过种种渠道去获取信息。
(二)理解绘本故事带来的情感
        绘本能给孩子带来阅读的乐趣,又能了解世界,在这个阶段,必须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通过绘本阅读,连接幼儿与世界,能给幼儿的情感培养树立一个良好的范例,让有感受世界的美好。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文艺体现,其故事情节优美、故事内涵引人思考,给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真善美的世界,幼儿在这样的世界中,容易获得心灵上的安宁,既是幼儿还不能理解故事中所传递的情感,但可以从故事中感受到喜悦;此外,绘本中的图画往往采用的是令人舒适的暖色调,通过一个个的笑脸,让幼儿感受到温柔的关怀,有利于情感的培养。绘本中所选择的的故事、图画都是积极向上的,所传递的情感也是正面的、鼓励的情感,在绘本阅读时,幼儿往往会将自己代入故事,希望自己成为故事中喜欢的角色,对自己情感在无形中进行了培养与形成。
        参考文献:
1.景清华:试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2.曹雯:论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3.柴桦: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初探
4.李伟:巧用幼儿绘本实施情感教育
5.赵静: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6.王杰:软陶泥制作教程及图解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