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理念下幼儿园音乐游戏区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殷江陵
[导读] 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感情,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

        殷江陵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北京路幼儿园星辰校区  650213
        【摘要】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感情,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提供人充分发挥想象的天地。”的确,音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形成创造力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是开发人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而奥尔夫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
奥尔夫音乐、音乐游戏、区域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是使幼儿得以和谐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感情,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提供人充分发挥想象的天地。”的确,音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形成创造力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是开发人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而奥尔夫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幼儿的创造在欢快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培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研究过程描述
(一)研究的意义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精神,是《规程》《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重要体现。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展开的程度。
结合奥尔夫音乐理念学习,使课题组充分认识到奥尔夫音乐集语言、节奏、游戏、律动…于一体,从多角度促进幼儿多感官发展和提高,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游戏。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已把音乐作为一种游戏去从事,幼儿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游玩,其乐无穷。在两个中班课题班级开设的奥尔夫音乐区是幼儿非常喜欢去的地方,孩子们可以轻松开心地和老师一起做好玩的游戏、可以听到许多优美的歌曲和童谣、可以用一些乐器为自己喜欢的歌曲伴奏等等艺术形式的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音乐区材料的投放存在许多的问题,就音乐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我们开展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践研究和探索。如音乐区材料投放有效性不够,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或是投放的材料缺乏系统性、层次性、递进性,或是实际操作性差,忽视了材料隐形的教育价值等。
(二)研究的设计
        1.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孩子的整体发展水平,确定班级音乐游戏区的主题。
        2.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两个中班实验班级音乐游戏区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以及教师的适宜的指导策略。
        3.结合上下学期各班主题,分阶段制定音乐游戏区的小主题创设节奏区、表演区、歌唱区的区域环境,包括材料收集、规则制定、区域规划等等。
        4.结合主题进行区域的布置及分阶段投放材料,充分挖掘材料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及材料的多种玩法,及时对材料进行调整。
        5.观察孩子与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认真记录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6.每次主题游戏后及时总结各班经验,反思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找到中班段年龄共性特点进行策略调整。
(三)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所选择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案例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观察法:教师在活动中及时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便于分析奥尔夫音乐背景下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2.案例法:观察幼儿与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后及时撰写案例与反思。
3.行动研究法:研究制定自然材料在音乐活动中实施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完善。
4.经验总结法:对音乐区活动实践研究加以主观的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我们的区域设置在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下,分别确立了大主题设置:《生活中好听的声音》和《萌宠妙音》两个内容。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因素,尽可能地与其他安静区域分区,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音乐区域环境作为班级环境的一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的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区域中进行并且完成他们的探索活动。
(二)区域材料投放有层次性
区域活动根据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

即便是同一中班年龄段班级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投放一些简单或自制的乐器、头饰、自制服装等。适合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
        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顾到每个层次幼儿,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
(三)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现场指导在幼儿游戏的开展十分重要,它决定着幼儿游戏的开展,教师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不应该是知识的输出教育者,而是应提供舞台、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指出方向与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老师,扮演好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
1、观察、再指导
     观察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其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音乐游戏。避免教师因不了解游戏而产生的不合适的干扰幼儿游戏的指导行为。
2、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需要介入游戏,找好最佳的时机。老师的出现与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老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还有时是旁观者,必要的时候是解调员。当教师以音乐指挥家的角色出现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   
3、指导最基本的方法以鼓励、肯定为主
    有时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不管结果如何,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否则能力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导致对整个游戏失去兴趣。老师一方面对他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有进步就进行表扬,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另外可能力强的孩子与他共同游戏,合作伴奏,采取齐奏,二声部轮奏等,让每个孩子体验游戏的成功。
(四)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幼儿之所以如此钟爱于奥尔夫音乐,内容的丰富多样是重要原因之一,它包含着歌曲、童谣、音乐律动、乐器合奏、音乐故事,多样的内容组合触动着幼儿的不同感官和智能。在游戏中,幼儿既能操作各种材料,又能与同伴交往,其动作、言语、思维、想像、情感等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在区域中活动完全是自由的,他们自主的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音乐表现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问题提出,孩子们开始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总结有效的方法,形成区域活动规则,也只有通过幼儿自己的体验形成的规则才会转化为幼儿活动中自觉遵守的行为。
三、分析和讨论
        1.存在的问题:每周每班平均进行两三次游戏活动,幼儿对游戏活动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游戏材料的提供比较精细逼真,老师都花了心思为幼儿准备制作,游戏材料丰富、形象。但老师对于有些游戏活动的特点及组织策略了解的还不够清晰,不知道该怎样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以及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2、针对问题现象制定并调整目标
1、针对教师对各游戏的特点和组织策略还不是很了解,将针对下一阶段不同的主题游戏详细进行设计和分析。
2、教师在平时的游戏组织中,仔细观察、探索各游戏的特点及组织策略。
3、利用图标,指导幼儿有序进行游戏。
        奥尔夫音乐图图谱带有形象性、简洁明了性等特点。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标记,我们进过调整后运用更多的图谱策略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间接的指导。首先,有目的的丰富幼儿的经验,为游戏的开展做好准备。丰富了奥尔夫音乐图谱的内容和形式,以图标的形式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教师学习游戏指导策略中的“标志制约法”,了解本指导策略的运用方式,思考如何用“标志”指导幼儿进行游戏。不同音乐类型图谱的选择策略不同,分为儿谣歌曲,节奏图谱、激趣图谱、速记图谱激发幼儿兴趣点是首要环节,在歌谣歌曲内中节奏显得非常重要,节奏图谱让幼儿在游戏中迅速正确把握节奏、节拍;速记帮助形象理解记忆歌词、儿谣内容。在自主或创编游戏中,有的节奏是比较没有规律的,幼儿很难理解,曲式图谱可以利用形象图谱将曲目的结构简单直白的展示出来,帮助幼儿理解。教师在各班游戏中观察图标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作用,及时进行记录,并反思、调整。通常在游戏导入部分、参与游戏过程中,或幼儿参与度不高时利用图谱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利用生活化的材料将图谱制作的形状、特点及玩法生动有趣。如《生活中好听的声音》自制的碗乐器、《萌宠妙音》中好玩的节奏发音箱等等。
        通过课题探索中,教师相互交流自己对音乐游戏中图标的运用的观察及思考,吸取研讨活动中的精华,并运用推广到各班游戏活动中。
1.《幼儿园区域指导手册》 林玉萍.农村读物出版社
2.《幼儿游戏理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奥尔夫音乐思考与实践》 李丹娜. 上海教育出版社
4.《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研究动态》 廖乃雄.上海教育出版社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江苏教育出版社
6.《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王振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研究》 陈建林.新南大学,2008年
8.《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文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9.《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究》 何艳萍.学前教育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