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杰
广东省清远市源潭中学 广东 清远511533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各个学校的共同追求。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具备审美的眼睛。但是,我国高中音乐在鉴赏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教学的顺利进行。为此,高中音乐教师要重点根据教学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和优化,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审美教育方法
前言:高中音乐教学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进而缓解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压力,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满足和放松,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份机遇与挑战,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从根本上提升高中生的审美水平。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音乐鉴赏课程不够重视
众所周知,在高中教育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更侧重于对文化课程的教育[1]。音乐课程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基础课程的培养,并没有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加以提升。一些学校在音乐鉴赏时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教师只是让学生们进行聆听,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内心的共鸣,审美教育落实效果不足。
(二)教学方式单一
音乐欣赏是一个主观的学习感受过程[2]。只有学生积极地融入其中,才能够保持身心放松的状态,伴随着音乐的律动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的遨游。然而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与时俱进,过于依赖传统教学方式,以讲解和听音乐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过于被动。
二、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会针对不同国家的音乐让学生进行鉴赏,有效的教育能够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创作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音乐的蓬勃力量以及蕴含的情感故事,从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想象力,让学生们更了解我国传统音乐,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美育的参与,教师通过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够让学生们强化自身的美感,进而有利于促进价值观的养成。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会对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拆解,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出的情感,进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开展多元化音乐鉴赏教学
在开展音乐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强大性,为学生们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波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具体的内容,随机采取视频或音频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
在鉴赏《少数民族民歌》一节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播放视频,让学生们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感受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歌曲所描绘的场景中,和主人公一起徜徉在草原上,听着各族的儿女讲着不一样的民族故事,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音乐的差异性,以及民族音乐的魅力[3]。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设计中,教师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根据学生们的学情,考虑到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音乐的熏陶。
例如,在学习《京剧传统戏》一节时,教师在带领学生们欣赏了现代戏曲之后,让学生们将古代的京剧与现代京剧相对比,找出不同点。同时也可以让懂京剧的同学进行相应的表演,让大家都能够参与到音乐的对比鉴赏中来,进而提升自己对于音乐美感的感知能力。
(三)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进而更好地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参与音乐活动等方式,通过对比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而形成对于本国文化的骄傲感与自豪感,进而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学习国外的民族音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由不同国家演绎的同一首音乐,让学生们进行赏析,感受其中的韵味和传达出来的不同情感。
结论:总之,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且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很大的意义。教师要重视鉴赏教学,不断克服教学中的难题,为学生打造出更加精彩的音乐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元熳.高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及运行策略探讨[J].北方音乐,2020(13):210-211.
[2]徐贵梁.审美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14):152+156.
[3]姚美琪.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J].才智,2019(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