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河南省渑池县城市管理局 河南省渑池县 47240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体系是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提高实效性的逻辑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新知识的生长点。教育对象的认知体系具有恒常性、阶段性和可塑性的特点,通过优化教育对象认知结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认知结构的相容性和契合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等途径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努力克服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认同危机”,促进内化过程顺利完成,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认知;教育对象
认知问题既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改造人的思想观念的对象性活动,其成效与教育对象的认知状态和认知效果密切相关。通常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育者想要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对象早就有了;教育者想要讲授的一些道理,教育对象也早就知道了,但是这些道理和思想却没有成为指导他们思想活动和行为的指南。换言之,每个人对于一种思想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回应,程度有所不同;教育者的一次教育活动,从接受机制看,只是完成了一半,其余则要看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受到教育对象认知体系的影响和制约。认知体系会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理解起到一定过滤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活动的认知过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认知阶段和发展规律,对提高内化效果、促进内化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体系的内涵与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是教育对象在教育主体的帮助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的过程。[1]认知体系是引导教育对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逻辑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的生长点,承载着新旧知识的衔接,影响教育对象将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思想意识从而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一)认知体系是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教育对象从认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的描述,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实践过程作出的理解,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理论和实践形态所体现的学科特质和实践特色的认识。以教育对象认知体系为逻辑起点,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场景、过程,从价值自觉、行为自觉、文化自觉、情感自觉维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层面教育引导他们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解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文化底蕴,以及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
(二)教育对象认知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新知识的生长点在以往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教育对象形成了关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认知体系,这些认识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中介,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从认知发展规律来看,教育对象认知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生长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原有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不能无视教育对象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对教育对象实施灌输。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应当引导教育对象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以教育对象原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育对象凭借既有的知识基础,才得以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过程中,教育对象认知体系是形成新知识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够帮助教育对象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并推动实践活动持续进行。
二、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认知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的恒常性
教育对象认知的恒常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个体成长经历中培养的兴趣爱好、特殊情感、个体发展需要会影响认知图式的形成及对事物的接受程度。教育对象在不同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同的成长阶段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有的知识结构系统性较好、层次较为分明,有的知识结构则是零散的、层次性较差。不同的教育对象头脑中认知体系的知识结构千差万别,即使接受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也会产生显著差别,但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在接受同样的教育内容时都会用已有认知图式去判断、理解、选择和接受教育信息,会以已有的思维定势去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正面教育对教育对象印象深刻,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无论是家庭教育、国家层面教育还是社会环境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几乎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念,诸如榜样力量、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等都在他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他们心灵上不断被强化。这种教育熏陶的力量使他们知道怎样明辨是非,逐渐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仍然会以既有认知观去判断、评价教育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的阶段性
教育对象认知的阶段性体现在个体认知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因为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不同个体、不同群体在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又必然有其自身特点。儿童总是习惯用原有的图式去理解并同化新情况、新事物,从而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同化,则作出顺应以调整甚至创立新的认知图式,最终实现新的认识平衡。教育对象在中学阶段的认知发生了显著变化并趋向高级,这一阶段是少年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个体认知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总结: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借鉴认知理论成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教育对象既有认知结构,不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进,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
[2]叶宗波.文化自觉: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3):4-6.
[3]刘智运.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研究[J].教学研究,2008(4):283-290.
[4]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