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丽
常德市第七中学 湖南 常德 415000
摘要:每次高考改革,都会牵动亿万家庭的心。我国开展过大大小小数次高考改革,但从改革的力度来看,这次高考改革可以说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改革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可以说这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改革,高考的面貌势必将会焕然一新。新高考,将带我们迈进一个新时代。作为一线教师,肩负着高考教学的重任,因此对于高考新教材的研究尤其必要和重要。
关键词:一线教师;教材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我们历史学科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即提出了历史学科需要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新理念: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材(2019年版),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5个核心素养,总体安排、各有侧重地进行内容和栏目设计,全面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作为一线教师,研究教材必然是第一要务。作为在一名在前线打拼了20年的老师,拿到新教材的那一刻,我是激动的,因为新教材对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于是,我边教学,边认真研读新教材,并进行了深度思考。
首先,新教材必修部分为《中外历史纲要》,在教授新课一段时间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新教材的编写正如它的名称,历史都只有纲要,但内容真的很多,要想把每一课详尽地给学生一个完美的展现,一个课时往往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我尽可能地按教材主编徐蓝教授说的,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在教材教授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好了取舍,但是一个课时要完成一课内容还是很难。我也看过一些优秀案例,听了一些关于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比武,但给我的感觉是,要么学生的基础很好,要么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可以预习,但实际的情况是,很多学校学生基础真的很薄弱,而有些学生则面临繁重的学业负担,根本没有时间给历史学科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没有足够的前期准备,再优秀的设计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作为一线教师真的还有很多的困惑,现有的每周两课时的时间,到底该如何高质量地完成新课标下新教材的历史教学任务。
其次,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教材有些地方的编写会让人产生误解。例如,第13课《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第一目第三段,在讲到“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这样的编写很容易让人理解为直到内阁的设立,才出现了殿阁大学士。而实际的情况应该是:明初,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1600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所以,个人建议教材这个内容的编写,可以稍作修改,以防不经意中误导了学生。毕竟历史也是一门科学。
第三,民族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自从发生了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之后,无论是政府部门、知识阶层、大学生还是中国的普通民众,对于中国的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材(2019年版),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涉及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四个单元,基本每个时段都有重点介绍民族问题,但都只有一些基本史实的介绍。作为一线的高中老师,肩负着引导下一代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重任,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自己先得弄清楚这个问题。但这部新教材的编写,留给我们一线教师太多“想象”的空间。因为基本史实的介绍,我们根本无法真正认识民族问题的实质。自己没弄清楚,又怎么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就进行了特别的关注。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以孔子为代表,历代中国人都认为“天下”的中央是中原的华夏之邦,四周都是不够开化、有待“教化”的落后蛮夷。中国历史上对各个部落群体,都是直呼其名,例如战国时期的“犬戎”、“东夷”,汉朝时期的“汉人”、“匈奴”,清朝时期的“蒙古人”、“藏人”、“番人”、“满人(旗人)”等,在群体名称后面有时加个“人”,有时加个“部(落)”称呼,并没有把这些群体称作“民族”。而中原文化却有一整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体系。虽然四周的蛮夷,也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先进方面,主动学习和吸收,当时的中原文化也通过一种开放的态度,逐步把周围的蛮夷都吸纳进来,很多时候都能“以夏变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文明体,它的文明核心群体是汉人。也正是因为这样,各中原政权,基本都是以中华道统的原则去“以夷制夷或以夷治夷”,因而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民族问题。然清朝却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这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众多资料之后,下面的这种说法我觉得很有意思,让我对清朝的民族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还建立过金朝,那个与南宋对峙的政权。金朝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金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一统”的朝代,说明了在金朝那个年代,应该是出乎所有中原人士的认知,那个时期的女真已经有了早期的“民族意识”甚至是“国家意识”。也正因为这样,清王朝这个独一无二的王朝,在建立之初根据几位帝王就恪守祖宗家法,励精图治,在处理边疆问题(尤其是民族问题上)就利用自己也是少数民族的优势,根据少数民族的心理,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民族问题处理政策,这是汉民族政权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做得不是很到位的地方。如在西藏问题上,乾隆时期就做出规定,认可西藏金瓶掣签认定转世灵童以选择治理西藏继承人的办法,但这个仪式需要中央政府派遣的驻藏大臣的主持,报朝廷批准,这种做法无疑尊重了少数民族自己习俗和宗教信仰,同时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对蒙古族这个强悍的民族,则采取了双向联姻和吸收蒙古青壮年入旗的方式,加强了对蒙古的管理。当然,女真族的再次崛起,除了与其民族政策有关,还因为时代也造就了它的辉煌。它强大在热兵器的时代,游牧民族已日落西山,优势无存;还有北边“北极熊”沙俄的扩张也断了游牧民族撤退的后路,这也方便了清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总之,是时代造就了清朝,当然更是女真族自己的智慧成就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细细研究新教材中涉及到的这些民族问题,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总之,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材(2019年版)的编写,内容丰富,主题明确,课与课之间逻辑清楚,教材内容栏目众多,史料丰富,教材的容量大,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挑战。作为一线教师,对这版教材的研究和认识真的是任重道远,吾辈将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马戎发布时间:2018-04-11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金史》、《中国通史·宋辽金元史》、《中国文明史·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
3.《中外历史纲要(上)》教育部,2019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