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洁
嵊州市罗星幼教集团 嵊州市 312400
【摘要】探究学习是幼儿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从问题或任务出发,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基于中班幼儿建构经验,通过建构游戏培养幼儿探究学习能力的实践过程和方法,旨在通过观察与反思、驱动性问题、策略及变化,引导和支持幼儿的探究之旅,帮助幼儿通过亲身活动发现答案、通过探究活动生成知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提高幼儿的探究学习能力。
【关键词】探究学习;建构游戏;中班幼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动手动脑,在游戏中体会自己的动作与建构游戏材料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在中班幼儿“对建筑结构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在建构活动会做一些预想”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建构区“稳固的建筑”活动,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发现影响建筑物稳固性的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建筑物稳固性的方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
一、活动的源起
观察记录:风较大的某一天,班级幼儿在户外建构区游戏中,建筑物倒塌现象频频发生。只见孩子们有的眉头紧皱、有的手足无措,有的还发出抱怨:“怎么回事呀!”、“哎呀,你把我造的房子撞倒下了!”建筑物倒塌是偶然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于建构区活动中?针对这个的问题,我们就“中班幼儿在建构区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和“教师在建筑物倒塌冲突时可能介入的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表一:中班幼儿在建构区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从表一所示,可以看出“建筑物倒塌”是幼儿在建构区产生冲突主要原因之一。由此说明,建筑物倒塌产生矛盾冲突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表二:教师在建筑物倒塌冲突时可能介入的行为

表二是假设教师在面临“建筑物倒塌”的冲突情境下进行的,调查发现教师的处理方法集中在“询问原因-安抚调解-修复重建”。可以看出,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情绪和建筑物的复原,而没有深入探究引起建筑物倒塌的各种因素。
原因分析:
其一,教师问题意识缺失。当发生“建筑物倒塌”时,教师没有敏锐地意识到游戏中的探究价值,无法捕捉利用以激发幼儿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其二,幼儿探究学习环境有限。幼儿操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需要丰富的探索环境和教师的引导支持。但是,大多数教师会选择跟随既定的进程行进,这在一定程度上羁绊了教师利用生成活动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脚步。
二、“稳固的建筑”活动的实践
《指南》中提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要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准确把握“建筑物倒塌”中蕴含的探究学习价值,鼓励幼儿记录和表征游戏中的发现或遇到的困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支持幼儿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建构者。
第一阶段:且析且商
(一)问题驱动,寻找原因
幼儿在活动后,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建构区中的发现或者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的感受。
幼儿表征:
教师根据建构区的观察及幼儿的困惑展开分享交流,提出驱动性问题“你觉得建筑物为什么会倒塌?”幼儿的回应集中在两种答案,一是风的影响,属于自然因素;二是人和车碰撞建筑物导致,属于人为因素。
(二)大胆表达,商讨对策
针对幼儿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商讨和梳理,幼儿提出:挡风的方法是用身体或物体遮挡建筑物;防撞的方法是调整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改变拖车的方法和速度、及时整理收拾地面的建筑材料。
第二阶段:且行且思
《指南》中提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要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为基础。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采用“做中学”学习模式,鼓励和支持幼儿在“防撞”和“防风”的实践探索中验证对策是否有效。
(一)规划活动场地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实践改良活动场地、活动材料,从而发现人力因素的变化会使“建筑物稳固性”发生改变。
1.打破原先场地的局限思维
观察与反思:幼儿园在户外建构区场地中有一圈红色的方形图案(图1),班级幼儿基本在方形区域内活动,似乎已经成为了隐性的约定。
驱动性问题:方形区域里分几个搭建点比较合适?还可以在场地哪个位置进行建构?
策略及变化:经过商议,我们决定利用大圆弧旁边这块“被忽略”的空地(图2),并且设定了几个搭建点进行分片建构,使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得以保证。
图1 图2
2.设定拖车的路线和停车位
幼儿的表征:
观察与反思:幼儿喜欢拉着拖车在场地里串行,建筑物经常被拖车撞倒。
驱动性问题:拖车在哪里开才不会撞到建筑物?拖车停在哪里比较合适?
策略及变化:根据搭建点,我们确定了拖车的停靠位置,利用红色方形作为行车边界线,约定拖车在区域外行驶,以保证建筑物不被拖车撞倒。
(二)调整活动材料
1.改良拖车的使用方法
观察与反思:拖车的人看不到身后,拖车经过时容易撞倒建筑物。
驱动性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让拖车不撞倒建筑物?
策略及变化:运用“体验法”引导幼儿发现“视线盲区”,共同商议解决的方法。幼儿在体验时生成了倒退拉车(图3)和合作推车(图4)两种方法,从而解决了“拖车撞倒建筑物”的问题。
活动的照片:
图3 图4
2.渗透相应的区角材料
幼儿的表征:
观察与反思:部分幼儿尝试用身体挡风,但是发现不可能长时间站在同一个地方,而且风大小不定、方向变幻莫测,很难保证建筑物不被吹倒;另一部分幼儿尝试用现有的建筑材料遮挡建筑物,获得成功。
驱动性问题: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有风?风有多大?
策略及变化:引导幼儿了解风速和风向。对于风速,我们投放了“风力等级表”,便于幼儿感知和理解;对于风向,我们在户外设置风向标,投放“风向记录表”(图6),鼓励幼儿用符号进行简单的记录。

图5 图6
(三)拓展活动方式
自然界的风霜雨雪、冷热寒暖等都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固性。我们鼓励幼儿利用日常用品模拟风、冰雹、地震三种环境因素,分别作用于建筑物,家园开展建筑物的稳固性实验。
三、活动的收益
(一)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积累探究学习的方法
“稳固的建筑”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查阅资料、实践验证、同伴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在后期“建筑物稳固性实验”中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2.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幼儿在“稳固的建筑物”活动的记录、探索、商讨过程中,发展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在体验中构建知识、在探究中应用知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的主动性。
3.拓展知识经验
在探索建筑物稳固性的过程中,幼儿初涉气象学相关知识,如风速和风向;了解度量单位,如风级、震级等;还在查找高层建筑物防风的方法时,认识了“镇宅神器”阻尼器,获取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提高观察反思的能力
在实践探索中,教师关注幼儿遇到的困难、把握介入指导的时机,通过“抗风、抗击打、抗震”的难度提升增加挑战性,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2.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
教师以“稳固的建筑”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幼儿在教师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四、活动的反思
1.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和生成者,应及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理性地、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决策,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发展和课程效能中的作用。
2.搭建学习支架
在活动中,教师营造探究氛围、提供场地材料、适时点拨评价,支持和帮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跨越“不能”与“能”的距离,促进幼儿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形成家园合力
家园共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通过活动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共同支持幼儿学习和探索的持久性,共同培养幼儿的探究学习意识,促进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培养幼儿自主的探究学习能力是渐进的过程,在幼儿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得同样重要,它们是相得益彰的两种学习结果。探究学习不仅支持幼儿生成知识、发现答案,发展了幼儿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技巧,还帮助其养成喜思、乐探、好学等学习习惯,培养了专注、坚持、主动的学习品质,促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支架儿童的主动探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9
[3] 幼儿园室内外建构游戏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