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容
犍为县孝姑中心小学 四川 乐山 614405
小学阶段有关劳动题材的古诗词,经笔者粗略统计,占了20%左右;有关劳动的文言文占33%左右。这也只是笔者的认知而已。有的诗词题目或内容似乎与劳动不沾边。这里的劳动多指耕田锄地、打鱼放牧等,也有关于学习劳动等其他劳作。经过分析比对,发现编者在安排这些劳动教育内容时有以下一些特点。
1.低段注重劳动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低段不设劳动教育课程,但不能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悯农(其二)》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劳动创造的辛苦,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现在的孩子,不珍惜粮食,不爱护庄稼,看不起劳动者,尤其是农民。通过学习古诗,受到劳动的启蒙教育,学会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这样,学校食堂的饭菜浪费也可以减少。
劳动也是很趣的。不是吗?你看,《池上》撑来一只小艇,一个偷采白莲的小娃天真可爱,他可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莲子的香甜。如果不劳动,想不劳而获,不就像《守株待兔》中那个可笑的宋国人吗?
通过学习古诗文,低段学生小小年级就能意识到劳动的重要,劳动的乐趣,劳动的甘甜。同时也知道了在旧社会,由于社会制度不公平,劳动者的生活是多么的凄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对劳动者产生极大的同情,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中高段劳动内容丰富,情趣相依,苦乐杂陈
中高段学习的古诗文多起来,劳动教育的范畴也就广起来。从古人的文字里,可以看到天真的牧童,勤劳的乡民,劳苦的渔者。有美丽的村姑,开朗的浣女,俊美的儿郎,白发的老媪。有劳动的场面,有劳动的色彩,有劳动的歌声,当然也有劳动的艰辛。
(1)劳动的儿童最可爱
小学古诗文中,有很多涉及劳动的儿童形象,比如牧童就有大量的题材。无论是题目涉及牧童的,还是内容提到牧童的,无不让人觉得心底一暖。牧童形象在古诗文中是可爱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甚至率真、不惧权威。
吕岩的《牧童》中,那个“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的小子形象,多么令人神往。那个“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牧童多么滑稽;那个“遥指杏花村”的牧童多么热情,那个“归去横牛背,短笛信口吹”的牧童多么悠闲;那个敢于指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的牧童劳动实践丰富,率直无畏。
其它劳动儿童也是可爱无比的。比如辛弃疾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勤劳朴实;“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调皮可人。胡令能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小钓童,憨直逗人。范成大笔下“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童孙们,受大人的影响,也是勤劳一代。学习也是劳动,不爱学习,如《学弈》中那个三心二意的小子,《铁杵成针》里半途而废的李白,都有可能一事无成。《囊萤夜读》里,车胤提供了正能量,即使家贫,也不能不学习。
(2)劳动的男女最美丽
古诗文中的儿童劳动形象颇多,但青年男女也不少。采莲女,浣纱女,活泼俏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究竟是写花还是写人?劳动的女子如花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莲动下渔舟,竹喧归浣女”,劳动的女子如月皎。“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劳动的男子多健壮。“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秧”,即使是文弱书生,也是“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织女被迫与牛郎分离,满腹伤心也在整日织梭,那楚楚可怜的样子着实让人心疼。劳动的男女,是最美的风景,即使透着心酸,也是一份凄美。
(3)劳动的风景最迷人
在这些有关劳动的古诗文中,有的并没有直接写劳动的场面或劳动的对象,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原野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迷人的劳动场所。比如《敕勒歌》里的草原放牧图,天高地阔,草肥水美,牛羊遍野。再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里的劳动成果图,“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这里没有劳动的场面,只有美丽的风景,却看得人垂涎欲滴。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鱼戏图,在这样的场景里劳动,何其美妙。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月夜乡村行路图。闻着稻香,听着蛙声,踏着明月,想象丰收的年景,这跟劳动有多大的关系啊。孟浩然去故人庄,一路田园风景,连谈话也离不开农事桑麻。美丽的乡村风景吸引了他做回头客。没有劳动,能有迷人的风景?
即使一些写劳动场面诗词,也要写景抒情,你看《乡村四月》里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一片应时的劳动风景。湖阴先生不仅自己劳动创造了家居美景,连大自然也来赶趟:“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水护田将绿绕”。
劳动创造最美的环境,劳动的风景最迷人。
(4)社会不公劳者无获
《蜂》给我们劳动的启示,给我们勤劳的真谛,给我们奉献的美德。“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的劳动果实被人占有,它无言,只有辛苦再辛苦,累死为止,美其名曰叫奉献。在那个年月,又有多少人也像这勤劳的蜂啊,辛苦一生,所得无几。那乘着一叶小舟“出没风波里”里不顾生死的江上渔者,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被饿死的农夫,那“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伤心织女,他们是勤劳的,但他们的劳动所得被剥削,他们的美好愿望被剥夺。社会不公,劳者无获,不能不让人反思。相反,也只有劳动,才能从剥削者手中夺回劳动果实,获得人生的自由与幸福。
对照古诗文中的这些劳动形象,中高段的学生应该明白,人,从古至今,不可懒惰。只有加倍付出,才有收获。原来,劳动也需专心致志,劳动也要勤劳执着。劳动,更要从小培养,吃苦才能成才,才有收获,才能尝到劳动的快乐,看到劳动的风景,才能争取社会的公平,享受劳动的成果。
由于教无定法,统编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齐下,也强调群文阅读,专题教学,作为教者,是否可以将此类题材的古诗文作为一个版块进行教学呢?笔者觉得可以尝试。
在集中学习了有关劳动的古诗文群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就文中的劳动教育进行讨论。如对劳动的理解,对劳动的看法,对劳动的价值等进行小组、班级甚至是家庭式讨论。让学生从这些劳动素材中,找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现当时的社会劳动环境,挖掘当时社会的劳动价值,发表自己的评价见解,写出自己的感受心得。结合当下劳动教育现状,学校劳动教育课题,谈谈将“劳动教育”列为五育之一的看法。相信在老师的引领下,经过这样的大讨论,学生一定有所感触。教师顺势再引导学生寻找更多描写劳动的古诗文进行阅读,比照,深化对劳动的认知。值得注意的是,讨论一定要深入人心,触及灵魂,一定要让学生谈,讲、说、评、写,由书面到口头再到书面。
古诗文中的劳动场面可以还原,劳动技能可以模仿。结合学校的劳动课题研究,带学生到生产基地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可以化用“茅檐”为“校园”,变成“校园长扫净无苔,花木成坛手自栽”的优美。可以做一个养鸡小能手,可以种一株瓜,可以进食堂同工人做一顿饭,可以演一次课本剧,可以进行一场有关古诗文劳动题材的歌舞会……通过将古诗文中的劳动再现,体会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感念人间幸福靠劳动。同时,比照当前劳动收成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培养爱国情感,制度意识。
注释:
①指本校校本读物《“每周一古诗”辑读本》,出自杨俊容微课题“乡镇小学部编版语文‘每周一古诗’尝试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②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③指《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参考文献:百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