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   作者:韦恒泽
[导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就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乐知”,才能“乐学”。在我校(天峻县第一民族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通过建造良好教学环境,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孩子们学会多问、会问, 并倡导自主探索问题意识的活动,让他们在问题中学,在学习中问。此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见解,创造能力得以主动的发展。

韦恒泽   广西省河池市东兰县东兰镇安娄小学  547400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就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乐知”,才能“乐学”。在我校(天峻县第一民族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通过建造良好教学环境,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孩子们学会多问、会问, 并倡导自主探索问题意识的活动,让他们在问题中学,在学习中问。此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见解,创造能力得以主动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兴趣;问题意识;新课标;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2-072-02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就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乐知”,才能“乐学”。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小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如何培养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比较难的或疑惑的实际问题以及理论问题,而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建造良好教学环境;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小学生会问;倡导自主探索活动,鼓励我们小学生勤问;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小学生多问。
        2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题,或都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题,因此,部分老师问题意识较为淡薄,学生质疑问难能力薄弱。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问题肤浅,没有足够思维容量,学生不需动脑就可以回答,学生变成了教学的“容器”。这样导致了孩子们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变弱。而面对如今新课改的挑战,我们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实施“问题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它应该还包含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小学生产生问题时的心理状态,问题产生的合理性和价值性,问题产生以后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让我们的小学生在问题中学,在学习中问,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见解,创造能力得以主动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3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遵循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教学中各种规则、原则,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艺术性。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课程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法要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使他们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探索的积极状态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说,过分的情绪压抑,师生关系紧张,都会抑制他们的能力表现和损伤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是采取生生之间小组合作的方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课堂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不以权威式、裁判式、发令式、监督式、家长式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共同发现者,成为学生的知心的朋友,促使孩子们解除思想包袱,大胆表现自我。这才是学生能自主解决问题的有效保障。
        4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程度,不仅要重视小学生理智活动,还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小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我们小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使孩子们沉浸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适当的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提出不同的问题。还可以创设激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展示数学魅力,才能有效的引起小学生的思考。由此可见,课堂上营造一种探索气氛,使我们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情境中,从而诱发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有问不完的问题的心理状态,才能让他们的思维在数学的海洋里畅游。
        5 数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教育要与时俱进
        小学数学教育是研究数学教学的实践和方法的学科。而且,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应关注促进这种实践的工具及其研究的发展。数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社会性决定了数学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学教育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革与发展。在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有阐述。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要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标还指出:“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可见,小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他们,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等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喜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唤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老话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比老师更需要问题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条件,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质疑,提高质疑水平,使他们从小养成敢问,乐问,善问的好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李艳莹.天津师范大学,2007.
[2]我国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研究[D].周春艳.华中师范大学;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