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文核心素养,感受语文本真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左敏
[导读]

左敏   四川省绵阳市德政街小学  621023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021-01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自是不必赘述。国家历来重视语文这门学科,从我读书到从教,历经了语文教材的一次次改版,每次都深有感触,清晰地记得每一种语文教材的模样。但2017年投入使用的部编教材,对我却是触及心灵的感动!2018年9月,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翻开弥散着淡淡墨香的扉页,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教材的拼音及图片,而是常见的“天、地、人”等常用字,突然觉得,这就是最贴近孩子认知的编排方式,很亲切,也很感动。本文浅谈一下笔者对这次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主席对教育高度重视,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新教材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等自然地融合教材中。通过“家乡”“伟人”等单元主题的设定,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增强学生的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我爱阅读”栏目中的文章,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受老一辈革命家以身作则、同甘共苦的故事;通过“日积月累”“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栏目让学生读背优秀古诗词和立志、勤学、忠厚等方面的趣联妙对,名言警句、成语俗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通过新教材的解读,我知道古诗、寓言、传说、历史名人故事、古代神话故事等中华传统文学习篇目在教材中增加了,就连封面的插图和版式设计方面也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就是要学生通过点滴积累,潜移默化地真正受到传统文化地熏陶和感染,使之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二、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梯度目标
        新教材让我首先明确了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即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适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教材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要素。其次我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第三认识了一个双线结。每个单元,既有较为宽泛的人文主题,又有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要素,这种双线组织的单结构,使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使教学更加有章可循。
        三、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构建课内外紧密结合的课程体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是本套教材编排创新的一个体现。


从课文到学生自主阅读的“我爱阅读”,再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快乐读书吧”,整个教材形成了一个内外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克服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孩子的黄金阅读期是8-14岁,新教材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想对于低年级来说,还是要多读童话、寓言、故事,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不能把大人眼中的好书强加给孩子,败坏孩子们的阅读胃口。要有分享和交流,通过交流、评价、激励去调动孩们的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总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那么,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目标又包括: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快乐读书吧”属于亲子共读,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更注重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两大方面,在开学家长会上我首先跟家长沟通交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重视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然后我制作了阅读单发放给学生,查找了跟教材每一单元内容相符的带拼音阅读材料推荐给家长,每天晚上由家长陪同孩子一起阅读,阅读后在阅读单上记录每天所阅读的页数,采集优美词句,大部分孩子还根据每天的阅读内容配上了插图。然后我根据阅读表按顺序每天安排一个小组的家庭上传阅读视频在班级群里,看完视频后我再及时地给予点评和表扬,一年下来,大大提高了孩子和家长的阅读兴趣。偶尔会有孩子给我讲和妈妈爸爸一起读书的故事,看着孩子们眼里洋溢的幸福,感慨颇多。“亲子共读”在教材的驱动下,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孩子们的阅读不再孤单,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的意识逐渐增强。多年前,我们乡里的孩子家长的观念是:能把书本读通就不错了,哪里在考虑孩子的阅读问题?如今,家长观念在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材在家长心中根深蒂固的权威地位。教材里面做了要求,比大量的讲座、谈话有效。
        到了二年级,孩子们已经有了阅读能力,“快乐读书吧”不再是亲子共读,改为了我爱阅读,以前用s版教材时,每一次给学生推荐读物我都很困惑,我无法做到每一本读物都自己先把它读一遍再推荐给学生,所以导致有时候推荐的书目较难、较深,学生阅读时不易理解,反而会产生厌读情绪,就不知道该怎样去给学生推荐读物了,现在的部编教材直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本推荐了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应读的童话故事,学生很容易读懂,自然就爱上了阅读,我再也不用每一次为推荐什么书目给学生而发愁了。
        总之,新教材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让“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改变了学生读书少的问题。这么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理念,在教材编写中“沉淀”下来了。每一种变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惊喜与感动,还有教学方法的挑战,它更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探究教法、学法,用好部编教材的语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文”育人,感受本真语文魅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