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置业分公司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城市风景园林领域中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注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海绵城市建设应符合各层次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优先采用非工程型技术措施避免对水文循环造成不可扭转的破坏。
城市景观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映射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建设理念。新中国的城市建设由于缺乏严谨的规划和指导,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最为显著的就是城市内涝现象。在此背景之下,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的城市生态景观也应运而生。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风景园林领域中的应用。
一、海绵城市理念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被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通俗来讲,海绵城市就是有弹性的城市,会“呼吸”的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在下雨的时段能够就近或就地吸收、渗透、净化和存蓄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特别是在暴雨时节能够削减雨洪峰值,减轻城市管网排水压力;在干旱缺水的时候可以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雨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一种生态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风景园林领域中的应用
2.1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技术原则:
(1)最大限度的保留和利用场地原有生态资源,如河流、湖泊、湿地等;
(2)优化土地资源,拓展和保留下渗面面积,减少不可下渗地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充分利用场地特征,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保障地表水的自然流通;
(4)充分利用绿地等设施,缓解管网压力,强化对地表径流的过滤和净化;
(5)积极存储和利用雨水,节约资源。
2.2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城市风景园林领域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结合。
海绵城市非工程型技术措施是指在建设项目通过非工程措施实现建设项目区域范围内综合径流因子最小、面源污染负荷产生量最小,如合理布设绿地、减少不可下渗面面积、改良土壤、增加绿化面积、应用透水材料、隔断不透水面等。这些措施一方面既有助于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另一方面又不会新增工程量。
海绵城市工程型技术措施是指为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而专门设计建设的人工设施的总称:包括植被草沟、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绿色屋顶、入渗设施、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等。工程性措施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1)植被草沟是一种收集雨水、处理雨水径流污染、排水并可适度入渗雨水的植被型草沟。包括排水型和入渗型两种类型,其具有输水功能和一定截污净化作用。
(2)雨水花园是面积较大的下凹式绿地。雨水汇入雨水花园后,通过土壤或填料的过滤和植物的根部吸附、吸收等作用,一方面可以去除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另一方面也可以削减地表雨水洪峰流量。
(3)透水路面是指由透水性的面层、具有一定蓄水空间的透水性垫层构成的能够透水、滞留和渗排雨水的地面。
(4)绿色屋顶(生态屋顶)即种植屋面,通过在屋顶覆土并种植植物,起到雨水滞留与景观效果。
(5)入渗设施是使雨水分散并被渗透到地下的人工设施。包括渗透井管、渗透洼地、渗透沟。
(6)雨水收集回用是利用一定的集雨面收集雨水作为水源,经过适宜的处理并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后,通过管道输送或现场使用方式予以利用的全过程。
三、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城市风景园林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与气质。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3.1有助于推广和宣传生态理念
城市中的风景园林设施类型多样,受众面广,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的推广与应用有助于帮助各类市民深入了解雨洪管控及低影响开发的建设理念,树立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等生态理念。
3.2丰富了城市风景园林的景观形式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传输性草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给人以全新的城市景观感知与景观视觉感受;芒草、石竹、菖蒲等野趣十足又适地适生的雨水花园植物带给久居都市的人们浓郁的乡村气息;如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风景园林的景观形式。
3.3有助于城市绿化面积的扩展
保证相当数量的绿地面积是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风景园林中实施的关键。推广海绵城市理念,有助于扩展城市绿化面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风景园林领域应当关注的重点
(1)生态优先。海绵城市建设应符合各层次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优先采用非工程型技术措施避免对水文循环造成不可扭转的破坏。在建设项目预选址阶段,为维护水文循环,应保护好水源地、生态保护区、森林及郊野公园,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等重点区域,并做好水土保持等相关工作。
(2)强化调研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作用能否发挥作用,前期现状调研分析很重要,尤其是要对城市的水系有充分的了解。通过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根据本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4)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汇水区末端建设人工调蓄水体或湿地。严禁城市规划建设中侵占河湖水系,对于已经侵占的河湖水系,应创造条件逐步恢复。
(5)因地制宜。城市风景园林的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条件,选取适宜当地条件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恢复开发前的水文状况,促进雨水的储存、渗透和净化;根据地块的不同特点,合理布置植被草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合理配置景观植物,既要发挥绿地系统的“海绵”作用,又要保证不同城市绿地的景观型和可观赏性。
(6)统筹建设、合理布局。合理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注重公共开放空间的多功能使用,并将雨水控制与景观相结合,进行统筹建设。根据排水分区,结合项目周边的用地性质、绿地面积、地形特点等条件,综合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与布局。
五、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带来了一股新风,合理应用海绵城市技术措施是城市风景园林生态化建设的关键。城市建设者和设计人员要注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要符合各层次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优先采用非工程型技术措施避免对水文循环造成不可扭转的破坏。